中国散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散文家档案 > 代表作品

古陵象一架书

   四十年前刚到陕西,就听说过咸阳原上古陵多,历朝历代帝王显贵的陵墓,在北原象书架上的史志典籍一样陈列着,等待着后人阅读。而且听说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古原”,即指咸阳原(那时大约叫毕郢原或五陵原)。诗中家喻户晓的名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那离离萋萋的“原上草”,所以和我们在别处随便见过的野草不同,它的枯荣所以竟会含蕴生命如此深厚的苍凉,和生命如此沉着的信心,也和这草是古皇陵下的草、是写滿历史兴衰的咸阳原上的草有直接的关联。千年古原使当时才十六岁的白居易有了穿越光阴的诗情,这种穿越光阴的诗情又将古陵的野草浇灌成悲怆而不屈的生命意象。

  但老实说,这原,这陵,在我心里一直没有真正打开,一直象封尘的书,沉默着神秘着躺在身边的书架上。我与它对视,它与我无言。直至到了那么一天,那是四年前,我读完一本写咸阳原上古皇陵下家族生活的长篇小说,这便是王海的《老坟》,想着该怎样用一两句话来捕捉这本书内在的文化质地,于是心里乍然蹦出了四个字:“古陵文化”,四个字烛照了沉睡了几十年的感觉。

  《老坟》所写的人物,都是守陵人的后代;《老坟》所写的村落,是守陵人的村落。这是他们可见的社会角色和社区色彩,也是他们世世代代心理上磨不掉的胎记。他们的生存样态、生活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既有整个民族和所在地域所给予的共同性,既有时代生活新元素的深刻影响,也会传承咸阳原上、古陵脚下独有文化氛围、独有的心理因子。这是无可逃遁的,这是定命,这是定数。老坟也好,皇陵也好,古原也好,在一代一代生活之河的默默流淌中,纷纷由具体的物象、具体的生存空间置换为一种文化象征、一种文化符号。古陵打自原上隆起的那一天起便死了,却又没有死。古陵永远不会死。活着的古陵,在后人心中传承着,也发育着,以不同的形态在历史舞台上演着永不闭幕的连台戏。

  如果说历代风行的“古都文化”,主要关注的是皇族集团和皇城子民的生存状态,是主体文化和主流心理现象,是古代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心理现象,那么,“古陵文化”则让我们的目光由葬在陵中的高贵者转向守护陵墓的卑贱者,转向这个历史上京畿之地农村的底层民众,转向疏离中心的文化边缘地带。这不但是文学创作容易忽视的地带,也是我国历史研究从来就忽视的地带。

  要不我说古陵是一架书、一架大书呢。

  2004年3月,西安不散居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现代中国散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4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