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散文家档案 > 代表作品

昆仑山上一棵树

昆仑山上一棵树
 
昆仑山上一棵树
王宗仁




高原没有树,在汽车未进入拉萨河谷之前一路上看不到一棵树,人们心里发涩,干渴。几代青藏线人都说,在这儿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金娃娃还要难!我经常跑青藏线,渴盼在那里看到树的心情比别人更迫切。在那个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缺氧世界里,树代表着一种美好的信念,标志着一种坚毅的力量。可是有一天当我在昆仑山里突然看到树时,怎么也不相信这会是真的……那是初秋的一个清晨,我在昆仑山玉珠峰的西大滩住了一夜后,乘坐军车行驶60公里早早就到了纳赤台兵站。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在此处投宿梳妆打扮过,便留下了纳赤台这个地名。就是在这个兵站大门外的公路边,一棵傲然挺立的白杨树不甘示弱地走进我的视野。我惊异地上前打量起来。这棵小白杨虽然孤零零地站在茫茫昆仑山中,却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勇敢者的形象。大概昨夜有一场小雨降临山中,它的每片叶尖上都点缀着一颗亮亮的露珠,甚至能清晰地看到映在里面的山峰。我想,是山峰太饥渴了,挤进这露珠里润嗓子吧!记得上个世纪50年代末,高原人曾用“昆仑山上一棵草”来祈盼绿色,渴求树木。然而,那时高原上连草也长不起来,“昆仑草”指的是一位在冰天雪地里给过路人送去温暖的内地来的嫂子。如今,昆仑山中真的有了树,嫂子却不知漂走到了何方?谁在昆仑山里栽下了一棵树?是纳赤台兵站的少校站长姚万清。他告诉我,他们已经在山里栽了三年树,头两年都没逮住苗。去年是第四年了,栽了100棵小白杨,就活了这一棵。这一棵树现在虽然活了,但能不能有长久的生命谁也难以预料。他说这话时情绪显得有些沉重。我问:“难在什么地方?”他答:“关键是掌握好浇水、过冬这两道关。”浇水的问题他们已经解决了,最初是用兵站门前昆仑河里的雪水浇树,雪水渗凉的很,树苗承受不了,抱冰而死。后来他们改用昆仑神泉的水给树喝,这是一个不冻泉,四季恒温,很适合树木生长。这样,杨树走过了夏天,也顺利地度过了秋天。可是它们最终没能挡住酷寒的袭击,死在了冬天的第一场大雪里。姚万清抱着枯萎了的树苗痛哭一场。好汉是不能用眼泪洗刷失败的。少校在来年6月继续栽树。昆仑山每年在这个时节才开始有春天的气息,那硬硬的寒风变软了,山巅的积雪也开始消融。官兵们只用了三天时间,兵站门前的路边就齐刷刷地栽起了两行杨树。不多不少,正好100棵。夏天走了,秋天也随之逝去。进入冬天后100棵杨树只留下了一棵,就是眼下我看到的这棵。它是在走过了一个冬天的艰难路程之后,出现在我眼前的。寒冬把它的枝干磨炼得壮实了,叶脉也厚敦敦的。少校说:前些年天一冷他们只知道给树穿棉衣,整个冬天都捂得严严实实的。后来一位过路的农业学院教授指点他们说,树木冬天当然需要防寒的棉衣,但是更需要吸收阳光。太阳给它的除了温暖,还有活力,即生命力!这一点棉衣是代替不了的。姚万清听了,心里一下子亮堂了。每隔三两天他便给存活下来的这棵树脱掉棉衣,让它晒太阳,到了半后晌又用棉衣把它包裹得紧紧的。姚万清说的棉衣是指用毛毯将树缠扎起来。他说,这棵树就这样活过来了,度过了第一个冬天。本来很棘手的问题,教授一点化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咱们脑子里缺的是科学呀!少校的话题突然又变得沉重了,他说,还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冬天,谁知道这小白杨会不会夭折,那样昆仑山又会变得灰暗起来。我安慰他:只要这棵树活下来就是栽树人的胜利,活一年是小胜利,活两年是大胜利,活三年这胜利就很辉煌了!少校很有信心地说,我当然要争取辉煌的胜利。这话我信。我还告诉他,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把“昆仑山上一棵草”,改为“昆仑山上一棵树”了。明年或者后年,我还要写一篇散文,题目是“唐古拉山一棵树”。他笑了,笑得很开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现代中国散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4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