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散文家档案 > 代表作品

在沈从文墓前

在沈从文墓前

施晓宇

      没有耸立云端的玉石雕像;没有巍峨壮观的青铜塑像;没有高山仰止的伟岸墓碑;没有气势磅礴的庞大基座;也没有遥接天际的层层台阶。只有一条幽深僻静的石板路;只有一湾滚滚东流的母亲河;只有一块浑然天成的玛瑙石;只有一蓬遥寄哀思的山菊花;只有一个充满敬意的祭奠者。这条石板路通往沈从文朴素无华的平凡墓地;这块玛瑙石象征沈从文谦和无争的高洁灵魂;这蓬山菊花陪伴沈从文长期寂寞的不平身世;这个祭奠者此时此刻代表敬重沈从文人品文品的所有后来人。这个祭奠者就是笔者,时间为2004年6月17日。

  沈从文的墓地在沈从文的老家湘西凤凰县。旅居中国近60年的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夸赞过凤凰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果然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小小凤凰县历史上出过许多著名人物,比如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湘西王”陈渠珍、大作家沈从文、大画家黄永玉......这其中,数沈从文的名气最大,影响最深,则为人也最谦和。正是因为沈从文于1934年创作的名声最大的中篇小说《边城》以及其它代表作《丈夫》《长河》《湘行散记》等,才使小小凤凰山城走出深藏湘西大山皱褶之中而让国人尽知。1988年,就在沈从文去世的前夕,他怀着对凤凰的一往情深自我评价道:

  “我人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感情同他们不可分。虽然也写都市生活,写城市各阶层人,但对我自己的作品,我比较喜爱的还是那些描写我家乡水边人的哀乐故事。因此我被称为乡土作家。”

  如今,每天有数不清的游客从四面八方云集凤凰。他们都是冲着沈从文的大名慕名而来;他们都是看了沈从文的作品慕名而来。来凤凰,没有人不去瞻仰沈从文故居的;来凤凰,没有人不去拜谒沈从文墓地的。而拜谒完沈从文的墓地,没有人不惊叹这个享誉中国的大文豪的墓地竟然如此朴素简约,竟然如此深藏大山之中默默无闻,恰似沈从文一贯的为人低调风格。

  从凤凰古城出来,初始辨不清墓地方向,但沿着凤凰的母亲河沱江奔流的方向逶迤而行,便知道,沈从文的墓地在凤凰城的东面。出城向东走过大约一公里的石板小路,就来到南华山麓的听涛山。沈从文的墓地就在听涛山上。如果不是有人指引,游人是找不到大师的墓地的——因为即便你走到它的跟前,如果不仔细辨认,你不会知道这就是大师的墓地。因为所谓墓地,既没有墓碑,也没有坟茔;既没有雕像,也没有墓道;甚至连稍微开阔一点供人瞻仰的空间都没有。

  就只有局促的一小块三平方米见方的小小平台坐落在听涛山山腰的丛林之间;就只有黝黑的一块重达六吨的玛瑙石安置在小小平台之上;就只有两行小小的文字雕刻在玛瑙石上: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文字是由 沈从文夫人张兆和从沈从文的文章《抽象的抒情》中选取的一句话,再由沈从文的侄女沈朝慧的丈夫——中央美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章镌刻而成。这,应该也可算作是一代文学大师的墓志铭了吧?由此推及,这块玛瑙石就是一代文学大师的墓碑了。所以,在墓碑——也就是玛瑙石的背后还刻有一副挽联: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这副挽联是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妹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从美国邮寄来的。挽联可谓独出匠心,别具一格,因为若是将挽联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连缀起来读就是:“从文让人。”就这区区四个字,可以说高度浓缩、准确概括了沈从文为人为文委曲求全波澜不兴的谦和一生。就像眼前的这块高2.8米、宽1.9米、厚0.9米的玛瑙石,如果不是事先被人告知乃采自南华山上珍贵的玛瑙石,其实它非常普通,看上去凹凸不平黝黑粗糙,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可它千真万确就是一块巨大的无价宝石!也只有这时,它的象征意义才完美突显出来。就在这块玛瑙石下,埋葬着沈从文先生的一部分骨灰。另一部分骨灰则撒在了沈从文先生故乡的母亲河沱江之中了,他真正与自己深爱的故乡融为了一体。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诞生在凤凰县城故居中的一间小小偏房。整个童年他都是在凤凰古城度过的。沈从文9岁这一年辛亥革命爆发,凤凰也举行了起义,但是起义失败。小小的沈从文第一次亲眼目睹了道尹衙门前、沱江河畔众多义士被砍头杀害的血腥一幕。更由于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暗中支持参与了这次起义,事败不得不远走他乡避祸,沈家从此家道中落陷入困顿,也使幼年的沈从文第一次经历了人间惨烈的不平事。1917年夏末,年方15岁的沈从文被母亲以补充兵的名义送到地方军队里去混饭吃——凤凰人自古有从军尚武的风习,出现过许多的军旅英雄,潜移默化中对一介文弱书生的沈从文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在以后的人生困苦和逆境中特别能吃苦忍辱,特别能从容应对。在从军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沈从文随军队辗转于家乡附近怀化、芷江、常德一带的沅陵地区,当地奇特质朴的风俗民情大大熏陶诱发了沈从文的创作思路并因此在1923年8月从常德离开家乡前往北京独闯世界不久,就迅速写下了奠定他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突出地位的第一批优秀文学作品。

  1949年以后,沈从文的人生跌入低谷。不久他就因此而用刀片割腕割颈自杀,幸好被大儿子发现救下。到“文革”期间日子就更难过了,这从1969年沈从文在病中写的生前从未发表过的《一个人的自白陈述检讨到或不到处》一文中不难看出:

  “我是个五四以后旧文人,卅年中写了几十本坏小说,在旧社会起过一定有害作用,对于促进新社会的产生,无丝毫贡献可言。解放挽救了我。经过长期学习,几乎每年都自写份‘自我检查’,而用一个‘补过赎罪’心情,在历史博物馆午门楼上陈列室和库房转了整十年。一切常识就由于这个实践基础上得来的。给我机会再去人民大学教书,怕犯错误,不敢去。勉励我再去写小说,缺少新生活经验,不敢去......

  我生长于湘西苗乡小县城,虽来到大城市已半世纪,还在几个大学鬼混了二十年,乡下气质始终并未去尽。对工作还有热情和耐心,能克服学习方面的种种困难,最初即一无所知,到一定时期,总可望把它搞通、学好。做事从不走捷径,投机取巧。但应付人事,却极端拙劣,无知无能,毫无机心,不会处理,不明世故。比如本馆有五位馆长,十八年来就有好几位馆长家中,我始终还未到过一次。”

  在这样的境遇中,沈从文自然放弃了文学创作转而研究起中国古代服饰起来,并由此成为这方面的国家级权威。所以沈从文的表侄黄永玉说过:“ 从文表叔的确不懂政治,也没有政治的远大志向。解放后他一心一意只想做一条不太让人翻动的被文火慢慢煎的味道过得去的小鱼,有朝一日以便‘对人类有所贡献’......当时做文物和服饰研究,下决心不写小说,不过只是退出文坛省掉麻烦,免得担惊受怕。 钱钟书先生以前对我谈起过他,说:从文这个人,你不要以为他总是温文尔雅,他骨子里很硬,不想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1982年,走出逆境,复出文坛的沈从文先生与夫人张兆和荣归故乡,在凤凰住了一些日子,勾起老人不少幼时和少年的往昔回忆。于是,凤凰县一位叫刘萧的作家这样形容:“针铺前磨针的老人、伞铺里正在做伞的学徒、冥器铺的老板、染坊里强有力的苗人,最使他难忘的,是三家豆腐坊里的苗族妇人,雪白的牙齿,苗条的腰肢,一面轻轻地哼着小曲,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着豆浆......”所有这些关于游子家乡的美好镜头,包括在沅水上讨生活的剽悍水手、长年靠做水手生意谋生“白脸长眉毛”的有情有义的吊脚楼妓女、勇敢带着农家女私奔的士兵以及勤俭地开着小客店的老板娘、终生漂泊的行脚人……重新放映在沈从文先生80岁高龄的老花眼前。没有谁能知道,这次是沈从文先生生前最后一次回归故里。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先生因心脏病猝发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享年86岁。从1924年12月22日,22岁在《晨报副刊》发表平生第一篇散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起,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163本著作。2002年12月28日,在纪念沈从文诞辰100周年之际,《沈从文作品全集》出版,共收入先生作品1000万字以上,其中400万字为第一次问世,从而证明沈从文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述最多的作家。

  站在沈从文先生毫不起眼、朴素无华的墓地前,非常奇特的是,刚刚还是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此刻天上竟纷纷扬扬下起了太阳雨,驱散了酷暑。这是沈从文先生在地下知道有人特意挥汗如雨从远道来看望他而心灵感应答谢来者吗?我这人从不信神信鬼,但我此刻却宁愿做如是想。因为沈从文先生一生都是一个与人为善极其平和敦厚的人。

  在菲菲细雨中,我向沈从文先生的墓地虔诚地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由此表达我深深的崇敬之意和缅怀之情。下山的路上,我再一次看见刻在听涛山口一块巨石上的一行字:“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黄永玉的字迹,沈从文的原话,一句很经典的原话。沈从文先生说到做到,他回到了故乡。

  愿沈从文先生在凤凰故乡永远安息。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现代中国散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4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