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风一杯酒
施晓宇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19日到22日之间。古人云:“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说的是“春分”的意义,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阳在这一天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中国南方的春季,坦率地说,早期是一点春天的气息也没有的。从“立春”开始,气温是“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此话出自南宋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本来说的是秋天的季节忽冷忽热的,令人防不胜防。可后人觉得以此来形容春天的气候更为贴切。因为春天是“孩儿脸”,说变就变。往往早晨还是阳光明媚,下午却寒风骤起。尤其在中国的南方,上午还气温升高,热得姑娘早早穿上迷你超短裙满大街招摇,下午转眼阴雨绵绵,气温突降,让人套上羽绒服还觉得阴冷刺骨。由此害得许多人在忽冷忽热的起伏中,感冒流涕甚至发烧挂瓶。我和爱人及我的父母,就为此感冒在今春的寒流里。因此有经验的老人总喜欢叮咛年轻人:“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是梨花雪。”只有到了“春分”时节,“倒春寒”才算基本过去,气温开始真正的逐渐升高。所以,“春分”是一个让人喜欢的节气,看见“春分”,似乎看见了春姑娘,浑身上下透着喜气。
“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因为今天是“春分”,气温不冷不热,让人感觉舒适,就想到关于“春”的诗句。其实以上所引不算诗句,而是古人最常书写的一副春联。如果说中国南方的春天主要盛开桃花的话,北方的春天则主要是依靠杏花来打扮。所以古人强调的是“依然十里杏花红”。类似的诗句还有: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萍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对于杏花,不单单只开在北方,就好像北方也有桃花盛开一样,不过数量的多少而已。而一旦杏花开在南方,似乎满眼的诗意和春色也会更多一些。譬如陆游写过的关于杭州的著名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有人这么解释:听了一夜的春雨,次日清晨又听到小巷深处叫卖杏花的声音,淡雅的春意油然而生。令人想起江南湿漉漉、绿幽幽、亮晶晶、香喷喷的春色,浓而淡,淡而又深,深而且远。这种解释并不牵强,我是认同的。陆游的全诗是一首七律《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听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是62岁的陆游在临安(杭州)所作。诗句写了江南的春夜,通过杏花春雨表现了临安的独特风光。此时的陆游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去觐见皇帝,居住在临安城西湖边的一个客舍中等候。已过花甲之年的诗人回顾前半生,在京华客舍中难得静卧小楼,聆听一夜春雨有感,写下了这首后世传诵的名作。
借写春景抒怀,可与陆游比肩的,当属黄庭坚。黄庭坚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他的诗具有深厚的学养和浓郁的书卷气。有一首诗《寄黄几复》就集中体现了这种艺术特点。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当时,黄庭坚在德州为官(今属山东),他的朋友黄介(字几复)任四会知县(今属广东)。虽然他们都居在滨海地区,但海天茫茫相距遥远。所以全诗首联写:“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后句是说通信颇为不易。古人有雁足传书之说,但传说鸿雁南飞只飞到衡阳,而四会在衡阳之南。所以,想托鸿雁捎信也会被谢绝。
颔联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诗人回忆昔日与黄介相聚宴游之乐。想当年,春风拂面,我们在盛开的桃李花下举杯畅饮;十年来,漂泊江湖,每当夜雨潇潇、漏尽灯残之时,不由得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这两句所描绘情景的巨大反差,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加深了思念之情。
由是,诗人在颈联里夸奖黄介:“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称赞友人为官清廉、坚持操守、从政有方。
尾联:“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接着赞美友人认真读书、好学不倦。诗人想象友人如今已白发萧萧,伴随他的读书声的,是那从隔着瘴气弥漫的溪水边野藤上传来的悲苦猿啼。这里包含诗人的发挥想象,颇有为博学多才的友人偏居荒蛮之地不得重用鸣不平的意思。
从黄庭坚的《寄黄几复》开始,后人把“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引为名句,常加借用、借喻。把“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把“一杯酒”与“十年灯”进行人生比照,将相聚之乐与分别相思之苦表现得无微不至、纤毫毕现。
在如煦的“春分”里,任思绪飞翔,但愿节气天天是“春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