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散文家档案 > 代表作品

私 人 的 圣 经

  私 人 的 圣 经

  1

  在滇西北的小城里,我的阅读仿佛是一片叶子,在层层叠叠的高山与幽深的峡谷里,被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着。在这个远离了文化中心数百年的边地,滇西北似乎还没有太多的传统,以诗文的形式,闯进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世界。因此,在滇西北的盆地里,身边的山峰让我一抬眼就可以看见,四周也只有稻谷和玉米年复一年地生长着。只有隐隐约约地传到耳边来的滇西北民谣,才会使我感觉到,这里还有一些从人们心里流淌出来的东西,世代相传。而这所有的一切,如果不用心去倾听,往往会被人忽视,因此也就认为这片土地上没有什么值得让人记住的。

  这种习惯性的思维,长期以来养成了滇西北的人们始终对遥远的中原保持着一种崇敬。在那些竹林掩映着的村落里,孩子们朗读着的诗词与篇章,使他们记住了寒山寺、天姥山、长城、乌蓬船、黄鹤楼、楼兰,学会了风声鹤唳、如火如荼、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成语,却怎么也找不到,在云南能够让人记住的东西。是的,就连我自己,也很少会对“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和“金生丽水,玉出昆冈”作过多的留心。这样的情形,使我的阅读也沿袭了前辈们的视角,正襟危坐地手捧着一本本发黄的典籍,潜心品味那些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的先人们留下来的经典。

  然而我不得不承认,在高山峡谷之外的那些地方,确也有让人试图用尽平生的时光去反复颂读的经典。在滇西北的盆地里,我居住的陋屋里的纸张,散发出边地特有的潮湿,阳光在窗外明亮地照着红色的土地,草丛长得异常的茂盛,花朵在宽大的叶子之间开得肆无忌惮,浓浓的香气笼罩着热气腾腾的滇西北。蜻蜓的飞翔、鹰的飞翔、云朵的飞翔,把滇西北的河面点缀得生机勃勃,而我的独居,恰恰形成了与这片土地相反的景象。和往常一样,我并没有对身边的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沉静的阅读导致了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一定会与一部经典遭遇。

  独坐陋室的阅读往往会形成一种吸引力,让我的关注渐渐地集中到一本经典上来,倾心品味,反复再三。滇西北的高山大川阻碍了脚步的行走,却使心灵很夸张地敞开了。我因而有了特别充足的时间,手里捧着一本书,静静地阅读,甚至于把整个滇西北的某一个角度,当成我的书斋。在森林里,在河边,在墙角下、在岩石下,把我的阅读放到那些宁静得有些寂寞的地方去,用我的时光去陪伴我的母土。

  2

  我的阅读肯定会不可避免在碰上《古文观止》。

  其实,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被若干前辈和同龄人奉为经典的经典时,我已经在很多地方看到了这本书里将近一半的篇幅,在课本里,在图书馆,在人们的语言里,我早已熟悉了《古文观止》里出记载着的许多事件和人物。这本书是一个选本性质的典籍,因此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看到那里面的内容,比如《左传》、《史记》、《战国策》。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很随意的存在着的,只有喜欢阅读,并且希望认真地读一些书的人,才会与之相遇。在这里,我可以作一个有趣一点的对比:中国文化传统里,与《古文观止》性质相似的选本还有《唐诗三百首》,二者在中国绝对是最具权威性的古文选本。但是在国人的阅读经历里,没有见过《唐诗三百首》的人几乎是没有的,而有的人,也许一辈子也不会翻一翻《古文观止》,哪怕是仅有的一次。这就形成了两个极端:同样是国粹,《唐诗三百首》成为不是夏里巴人的夏里巴人,《古文观止》成为不是阳春白雪的阳春白雪。

  《唐诗三百首》让我们记住了一个风华正茂的时代,《古文观止》却为我们记录了中国的大半部人文历史的精华所在。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许这里面恰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唐诗三百首》的功利性,而对于《古文观止》的阅读,除了能够在那些文字里读到一些前人对某些人所作所为的私人评价之外,再不能为自己的颜面与荣光增添一些东西。所以,这本注解与正文同样丰富的经典,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太多的入口,只好等待着有心人,在孤独、落寞、失意、怅惘的时候,才会放弃众多无法实现的欲望,在长吁短叹中阅读。这就是尘世中我们经常看到了隐者抵达《古文观止》的途径。

  在滇西北的枝叶与花朵的簇拥里,也许,这是阅读《古文观止》这样的经典的绝好地方。无论在什么时代,滇西北总是一个宁静而安详的地方,江河与山冈,把滇西北围起来,仿佛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书房。在这里,如同一个隐者一样读书,本身也是一种享受。这样的情形,可以让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平静的心情来品味这本书。

  当然,在众多隐者当中,还是会有很多人绕过这本书,直接沉落到比《古文观止》更遥远的《周易》、《老子》里去,把失意归根于风水之类的因果里去,一边喃喃自语放鹤田园,一边侧目庙之高。因此,《古文观止》似乎更多了一些寂寞,仿佛要无人问津了。然而,《古文观止》却始终是存在的,始终有人在安静地阅读,并且一读再读。这样是经典的真正魅力,有人地路过之后就离开了,有人在离开之后再回来,还有的人,在回来之后,再没有离开。我有两本《古文观止》,一本是中国书店1982年8月出版的繁体字版本,到1993年,它已经印了5万7千本了。还有一本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在1981年出版的简体字版本,到1991年,也已经印了20万本了。如今,时间又隔了十多年,不知道这两个版本还有没有再印。然而,就这个数字也能够说明问题了,况且,这本书到现在究竟还有多少其他的版本,大概也只有专门从事出版的人才能够知道。

  3

  《古文观止》是一本特别厚重的经典。这里并非只是说它包含了中国由周至明的思想与文学精华,从最浅的层次来讲,它的厚度与重量,远远地超过了《唐诗三百首》。因而,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根本不可能随手放进口袋里,在茶余饭后掏出来读一读。好在滇西北的宁静,给我带来了绝好的机会,让我多次带着它,在野外随意地找一个无人的树丛或者阡陌,把自己隐藏在叶子与枝杆之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潜心品读这本有着相当的厚度与重量的经典。我至今都很固执地认为,阅读《古文观止》这样的经典,必须是心神宁静的时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舒适地躺下来,在阳光温暖的照耀下,才会读出其中的境界来。

  《古文观止》与众多的书籍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既不像《老子》那样讲究内敛与隐忍,过分地追求自我修炼,也不像《孙子兵法》那样攻于心计,更不像《厚黑学》那样无耻。这本书的精华之处就在于,它通过臧僖伯、子鱼、唐睢、冯谖、邹忌、苏秦等故事,记录了古时的士大夫种种军事智慧与谋略,却始终在告诉你出世时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在列国东征西讨的战争刀光剑影里的道德华彩。在那些远古时代,前人的个人魅力,如梅香远溢,闻之醉人。在《古文观止》里,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事件和记录,更多的是人性品格的外化呈现,比如:“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样的句子与段落,随处可见。正因为如此,《古文观止》才会让我们数百年以来一直平静地阅读着,如饮美酒而沉醉于心,如见师尊而虚心聆听。

  厚厚的一本《古文观止》用了很大一部分篇幅来描述远古时代的战争,通过硝烟弥漫里的人影,把智性展现出来,满足了一些人窥视铁血时期的强势品格的欲望。但是,只要仔细阅读《古文观止》就不难发现,这本书还不止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哲人,它让你能够不断地领略到一种惊人的胸怀与气质,不动声色地让人为之倾倒。当我的目光绕过《出帅表》、《屈原列传》、《岳阳楼记》等荡气回肠的篇章,我总是要在《李陵答苏武书》、《陈情表》里停留很久。苏武在中国历史里的跋涉,不知道支撑了多少人的精神,使其为之而自豪,并引以为典范。与此相比较,同时代的李陵则因为投降,被写进了一段又一段历书里,为众多将相人臣所不耻。但是,被奉为古文经典的《古文观止》却收录了一个投降者劝降苏武的书信,真不知道编这本书的吴楚材和吴调候,当初是怎么想的。但是,作为一个叛臣贼子的见证,却与《出师表》之类的垂世名篇同列一卷,在那字里行间,我读了却同样是感人的。也许,这就是散文所特有的气质吧。

  随着我自己的创作逐年深入,我经常会在内心深处对散文本身所应该保持的本性,在偶然的一些宁静时光,淡淡地思考。散文这一看似很随意的文本,他原本是应该把心理,纤尘不染地显现出来的。一本《古文观止》看似太复杂了,但是它却只有一个主题:做人。

  然而人又是很难做的,历史的大浪淘沙,让许多人和事,在数十年之后,甚至数千年之后,才会让我们看清他们的本来面目,这是多么困难的一种辨别啊。为此,我发现,在这一本书里,那些被文字固定在长长短短的篇幅里众多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身体组成了一支队伍,有的面色严谨,有的放浪形骸,有的痛哭失声,最后告诉我的,却也只是一个问题:他们都在坚守着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愫,随时随地,在不经意之中,他们通过不同的形式,把自己的信念厮守着,甚至不惜失去繁华与生命。比如:屈原、诸葛亮、贾谊,比如柳宗元、王安石、方孝儒。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对待这本书的,至少我是这样想的。书里的人,以及写这些篇章的作者,都早已作古了。死去的人,他们留下了什么,不同的阅读都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许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手捧着这本书,在灯下,在阳光里,在夜色中读着。这本书里的水光山色、弓戈剑戟、长吁短叹、车辙蹄痕,掩不住的总是浓浓淡的血痕。有人为了功名夙夜难眠,有人为了君恩奔走四方,有人为了民愿泣血沾巾。当他们在人生的半途上目光凝重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些远古的文字,记住了一些人,也让一些人被人记住了。

  4

  长年与文字为伴的人,因为他笔下的文字可以记下一些事情,也可以通过文字,把自己心里的话讲给人们听,在如烟似海的人群里,给自己找到一个位置,所以,很多人把文字看成了他的生命。那么多的人,在文字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世界,甚至于会在文字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地位与声名,这文字也就给成千上万的文字客套上的索链。

  素不知,文字里有宝马香车,文字里也有血。《召公谏厉王止谤》里说:“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流王于彘”。世人都知道,厉王位为天子,仅因“止谤”就杀人无数,这里有血,杀人的血。而“流王于彘”,王也死于彘。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暴君里,数千年仅夏桀、商纣、周厉王、楚灵王、秦二世、隋炀帝而已。《古文观止》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五人墓碑记》,记载了明时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因反对魏忠贤而被处死的情景,文章里说:“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这里有血,被人杀的血。还有一篇《徐文长传》里说的是著名画家徐渭。人们只知道徐渭的画贵为一代宗师,却不知道他还有一些与画无关的鲜为人知的事,文章里说:“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这里有血,杀人和自杀的血,当然也有被人杀的血。

  在《古文观止》里,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记载别人的事,而那些被记录在文字里的人们,谁又会想到这些文字,会被收集起来,流传千古呢。随着文字的流传,那些人,也随着文字而永远地站立在历史的舞台上,从不退场。如果把《古文观止》喻为长卷《清明上河图》的话,那么,书里的人和写下那些字的人,就是那图画里密如蝼蚁的行人,姿态各异地留了纸张上面,谁也无法改变那姿势和神态。如此说来,历史还是公平的,生前身后,总有因果。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现代中国散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4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