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散文家档案 > 代表作品

魏琴琐记

  魏琴琐记

  孙见喜

  魏琴,魏公琴,魏庚虎所造之古琴。魏公系陕西扶风人,先从业古字画修复与装裱,后制作仿古家具,又开窑制陶,上世纪末入古琴制造业,为后起之秀。魏公转轨,与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变迁有很大关系。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了巴黎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对人类整体有特殊意义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自然风光和文化及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配套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委会155次会议上又制定了关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的评审规则。其目的是号召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采取行动对那些被认为是民间集体的保管和记忆的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进行鉴别、保护和利用,使其文化特异性永存不灭。于是,2003年11月7日,经过复杂的评审程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

  在此背景下,国内及亚洲中华文化圈一时兴起了古琴热。中国知识界一下子出现了数十家琴社,据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的琴社成员中仅副教授职称以上者各有四五百人,而民间的习琴班、琴研会更如雨后春笋。习琴抚琴者日众,对琴的需求量大增,而国内最早制琴的“鼎立三足”者:杨州马维衡、西安李明忠、北京王鹏,再加上蜀派曾成伟、苏州裴金宝、南通倪诗韵等私家手工作坊,仍然产量有限,难以满足人民习琴需求。再则这些制琴大师的作品价值不菲,动辙万元以至数万,这对初习琴者无疑是个障碍。如何满足广大古琴爱好者的购琴欲望,一时成了魏公的思考重心。经过数年的理论准备和对国内制琴业的详细考察,又经过聘师、觅材、建厂几个阶段之后,魏庚虎果断地从仿古家具转向制琴业。在西安学界,最早使用魏琴的有画家江文湛、樊洲,作家贾平凹、陈忠实,易学家费秉勋,书法家张红春、魏杰、张喻等,大家普遍认为,魏琴之十张代表性作品发音清实,按音有金石韵,散泛音灵动,抚奏有厚重苍朴感。工艺上,面底板选材得当,薄厚谐和,髹漆考究,工艺精美,这在中档琴里十分难得,特别是最近出品的一批练习琴,价格合理,品质尚好,受到爱好者的广泛赞誉。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春秋战国时期,古琴演秦中就出现了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典故,产生了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余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故称为“万琴之王”。文人四艺中,琴、棋、书、画琴为首,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据中华元典《尚书》记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定型,一直延用至今。唐代薛易简在他著的《琴诀》中总结了古琴音乐的作用是:“可以观风教、摄心魂、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格鬼神。”清末与民国年间虽战乱频仍,但各地仍出现了许多琴会组织,如北京的“嶽云琴集”、济南的“德音琴社”、上海的“今虞琴社”、长沙的“愔愔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扬州的“广陵琴社”,南京的“青豁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等三十余家。著名的琴派有:浙派、松江派、金陵派、吴派、中州派、闽派、岭南派、蜀派、九嶷派、诸城派、广陵派、虞山派、绍兴派、梅庵派等。古琴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诸葛亮空城计中城楼抚琴制敌;《西厢记》里莺莺月下焚香操琴、张生隔墙听之;《红楼梦》中黛玉弹琴、宝玉说琴谱如“天书”;《玉簪记》里的潘必正、陈妙常的借琴挑情等等,可以说古琴在通性灵、传情意方面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另外,古琴文化地位之崇高,更源于孔子倡“乐教”复周礼的音乐实践。

  魏公庚虎年逾不惑,艺术素养深厚,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有涉猎。最近,他与贾平凹先生合作,对其新出产的二十张精品进行命名,且将贾生的即兴短文镌于琴背,人们望文生义,见义闻乐,又有名家书法装饰,赏之,抚之,心灵的振动,无弦的音乐,一种与太虚同化的感觉浸润精神,可谓身轻心明,若天窍洞开。有人更喜欢魏公的其它琴具,仿古式琴榻边沿的大唐宝相花,琴桌面板上的全真琴谱,等等,一种中华文化的气息洋溢起来,将观者包围之,消化之,你就成了琴弦上的一个音符、一颗徽标,你就看见一长串的中华先贤,他们走来了,走去了,你不由得就随他们走向远方……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现代中国散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4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