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您的作品《自然笔记》(6章)被编入了上海版高中《语文》教材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能否谈谈写作这篇科学美文的缘由和作品的有关情况。
答:我是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学专业1982届理学学士,对大自然、对气象现象感悟较深。记得我在大学课堂里初次接触“蓝地球”、“晨昏线”等自然现象时,就深为其蕴含的诗美和哲理所激动,曾产生将之写成散文的冲动。
2000年第11期的《美文》杂志发表了我一组《自然笔记》,我将作品复印件寄给选刊类刊物《散文·海外版》杂志执行主编甘以雯编审。不久我便收到了甘老师的约稿信,她在信中说:
“您本是学气象学的,文字功底也很好,能否结合您的专业体验,写一组气象科学方面的散文,……可能会更夺人耳目,这是我们求之不得的。”
于是,我写了9章总题为“自然笔记”的气象科学随笔网邮至《散文·海外版》,杂志对文稿要求非常之高,选了6章,提了好些修改意见,我反复修改了近一个月,甘老师还亲自修正了我稿子中的不妥字句。这组《自然笔记》后来发表在2001年第4 期的《散文·海外版》首开的“科学随笔”专栏,标“特约专稿”置于栏目和刊物头条。
翌年,《自然笔记》很荣幸地被选入了上海版高中《语文》教材。几年来,这篇作品受到读者和选家的欢迎,被选进许多种全国性的文学选刊、选本及被网站选贴,获国家科普写作奖二等奖,2005年夏被选入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供全国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第一学期使用,今年春,又被香港教育统筹局选进了香港中学中国语文网络课堂。
问:请问科学美文与科普文章有何区别?写作科学美文的难点在哪里?
答:科普文章只是把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说清楚。科普文章不是文学作品,而是非文学性的说明文。尽管科学美文也写科学知识,在表述科学知识上与科普文章有交叉,但科学美文的写作重点并不是普及科学知识,而是在写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表达其他东西,比如表现科学美、科学哲理、人生哲理和科学伦理等。在科学美文里,科学知识只是船,而船上还有人、有思想和空气等等美好的东西。
写作科学美文的难点,在于作者能否以科学家的目光观察自然,以文学家的心灵描绘自然,以思想者的思考来认识自然,最终,能否把一个科学化、艺术化、哲理化的自然呈现在读者面前。当然,这是高标准,也是我的追求。
问:鉴赏科学美文应如何入手?
答: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鉴赏科学美文与鉴赏一般散文的区别。鉴赏科学美文,自然应注重其包含科学知识这一特殊性,主要鉴赏作者是如何理解、感悟科学知识,如何挖掘科学知识中的思想内涵,如何发现科学美,如何以文学的手法表现科学知识、科学美以及有关文化、哲学、社会和人生的,而这些,与作者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历也有关。
问:您在写这篇作品时是否预先确定了主题?能否归纳一下这篇作品的主题?
答:写这篇作品时,并没有想到要表达什么主题,只想写出科学题材中的人文内涵,写出文学性,写得美、好读、“有意思”,如此而已。
实际上,作品的主题即便预先有,而在作品完成后与初衷是否相符,还得看文本能否体现。
爱默生说过:“自然是精神的象征。”若现在由我来归纳这篇作品的主题,我只能说这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气象现象,乃至自然的内在精神、自然的美质和社会人生在自然中的镜象或投影,以及对自然的礼赞。
诚然,文中各章所体现的思想可能各有侧重,甚至各不相同。
问:读《自然笔记》,感觉到您在说明抽象的科学知识时很注重使用艺术手法。能否谈谈您主要自觉地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想达到怎样的效果?
答:写作这篇作品时,我的确有意识地注重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晨昏线,忠实地做着与地球反向,同速的运动。”以求形象、准确地表现晨昏线的运动规律。对散射,则用人们熟悉的生活现象作比,使其具象化,易理解:“一旦遭遇空气中的尘埃、冰晶和水滴等微型物质,必将共时性地发生类似于故居檐下雨水滴石、水花四溅的散射、漫射。”
对一些术语则化用。如“所谓‘银币雨’,该是龙卷风将古墓里的银币吸纳入天空,御风而行,自天而降所形成的‘资本转移’。”既使“银币雨”通俗易懂,还带点幽默感。
至于“西班牙降了一场‘橙雨’,一只只橙子,随雨跌入夜,砸地响闷声。” 则是化用杜甫的诗句,既使雨增加诗情画意,又不失幽默。
也有总分结合:“她很诗化,抽象得像光,缥缈得如雾,飘泊得似水。”强调空气的诗性,且使句子朗朗上口。
还力争让句子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我们一直喘息在苍茫、绵厚的空气之底。”“人类社会,一直风声不断。”
甚至以想象的动作或行为去把握物象,以表现物象的质感,如“你用手抓她(空气),先一握,再一拧,满以为抓住了,而你的手中,却依然虚空。”
《“晨昏线”寓言》用了象征,《包容一切的空气》有比有兴,等等。
问:《蓝地球》除用细腻形象的笔触解释了“在宇航员看来,地球是蔚蓝色的”原因外,还体现了什么思想倾向?
答:体现了人们希冀能平等地生活在和平宁静、碧蓝如洗的天穹之下的愿望,同时,期望给人一些启示,如和平安宁的蓝地球,需要人类共同呵护。
问:《“晨昏线”寓言》是否说明了光明绝对是处于上风的?
答: 总体来说是的,这也是地球可以持续和平转动不息的原因。然而,地球上的很多东西是很难绝对分得清的,在光明和黑暗的抗争上,在各自想吞噬对方的前沿地盘,永远会存在一段灰色空间,过渡性空间,或者中性空间,这很值得我们反思。
问:我们注意到您在《包容一切的空气》中,用 “她(空气)深远、宽阔、无色、无味、单纯、空灵”等多个形容词来写空气,何以这样写?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目的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写、把握空气的特质,一个形容词就写了空气的一个内涵,达到用少量的笔墨表达较多的内容,同时,使行文节奏变得舒缓。
其实,初稿在“无味”和“单纯”之间还有一个形容词“透明”,后来我把“透明”换成“她四面开满了窗子”,并移作下一句,后来,按甘以雯老师的意见删了此句,却未补回“透明”。现在看来补回“透明”更好。
问:对文字准确性的要求,在《蒲福风级》中是否得到了高度的体现?
答:《蒲福风级》写了十二个风级,对文字准确性的要求,一是体现为表现各个风级的文字必须绝对准确,否则此风会成彼风;二是对各个风级的界定必须分明。在这里,文字的准确性,还包含了具体性。
文字的准确性,是写作科学美文的起码要求。
当然,《蒲福风级》也有内涵弹性的语句,如“人类社会,一直风声不断”。
问:《位置》主要体现了什么意义?
答:除体现“出身不由己,位置无选择”外,我以为还有宿命感。
问:《黄花雨》并没有写到黄花,何以取这样的篇名?
答:在写这一章时,我想篇名宜借用马尔克斯小说《百年孤独》里那场下了一夜的“黄花雨”,以增大文章外延,扩大联想空间。
问:对指导中学生写作科学美文有何建议?
答:建议分步走。第一步指导学生多读科学美文,建立感性认识和科学美文的艺术标准;第二步选好写作素材,即选学生感兴趣的科学素材,深入准确地理解科学素材;第三步写成科学美文。或者,先写出科普文章,尔后增加文学性、思想性,而成为科学美文。
问:我们注意到这篇《自然笔记》发表后,您便致力于科学美文的创作,能谈谈创作情况吗?
答:《自然笔记》在《散文·海外版》发表后,我便致力于融气象、植物、生态、环境、科学美和科学伦理的科学美文或科学随笔的写作了,是这篇《自然笔记》,使我从此自觉走上了写作科学美文这条最适合我的写作道路。
这几年,《散文·海外版》先后多次推介我的科学美文。我很感谢《散文·海外版》、《天涯》、《钟山》、《都市美文》、《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报刊和好些全国性的文学选刊、选本对我的系列科学美文“自然笔记”的支持。检视自己这几年来写作的科学美文,我较喜欢和看重的有《啊,阳光》、《虹影》、《北风》、《科学精神随想》、《幸福不是身边雾》、《冬虫夏草》、《黄昏》、《海殇后的沉思》、《旧月已沉沦,心月何处寻》和《台风现象》等。我已将科学美文结集,集子即名《自然笔记》,近期将由国内一家出版社出版。集中的科学美文,一部分已发表在“杨文丰”个人博客上,搜索“杨文丰”即可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