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云 儒 其 人
贾平凹--
时尚之风刮过,他开始水落石出
我的感觉中,北方的理论批评家的文章犹如下象棋,南方的理论批家的文章又象是下围棋,各有肥瘦短长,曾感叹,谁若能南北风范集于一人,谁必能成就大的气象。肖先生可以说就有这番面貌,他应该归于国内理论批评的一流。
在他十分年轻的时候,提出过关于散文创作的“形散神不散”的观点,80年代末,他最早研究中国西部文化和文艺的问题,撰写出版了国内第一部《中国西部文学论》专著。90年代他又集中对长安文化的内质、特色及其在中华文化格局中的定位、作用做研究他是较早意识和尽力完成自己独立体系的理论批评家。他不善于张扬和炒作自己,但成果札实而独姿独采,当文坛时尚之风阵阵刮过之后,他开始水落石出,价值以实力渐渐被国内文坛认知和钦佩。去年,我在我的书房写过四句话贴在墙上:“圣贤庸行,大人小心,静坐玄思,不知不觉,”这话还真适应于他。
在陕西的任何文学、艺术及文化研讨会上,每有发言立即会场寂静,大家洗耳要恭听的,其中总少不了他。他阅读面广,了解国内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状况,批评的坐标高,自己的感觉又好,见解独到鲜活,概括归纳准确。他是智慧型的,又是才子型的。所以,肖先生也写散文随笔,也热爱书法。
现在,出版社肯花大的力气,投资大的款额,一次推出他的《对视》书系4卷5册,其隆重的礼待是一般从事理论批评的人难以遇到的。单瞧瞧4卷的书名:《对视文化西部》、《对视20年文艺》《对视269》(上、下)《280万字,足可以看出此人释放的能量有多大,思维是多么活跃和丰富,劳动是何等繁重而艰辛。我是畏惧这样的人,更是尊重这样的人。(贾平凹,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委员、西安市文联主席)
高建群――
好 大 一 棵 树
写肖云儒我用了一个题目:《好大一棵树》。
20年前我说过一句话,我说,陕西文坛上,有两个人才华比我大,这两个人一个叫肖云儒,批评家;一个叫张敏,小说家。那时的肖云儒,一身霸气,指点江山,大有成为中国别林斯基之势。
1985年,云儒先生在《文学家》上发表了《呼唤真正自由的文学》一文。这是“五四”时期“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因了鲁迅先生的去世,因了当时要服务于更为紧迫的抗日战争任务,而中断了整整50年后,在新时期文学的宽松气势下,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链条得以延续的重要声音。它确认了新时期文学的方向。它给当时这条文学小道上行走的许多作者以教益,包括我。
这篇文章广为转载、传播,令肖云儒当时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成为当时重要的批评家和思想家。“真正自由的文学”其实是列宁提出来的,并且是他的原话。
这篇文章是新时期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思考趋于成熟,又有了许多创作实践可资参照后的产物。
如果说早年“形散神不散”观点的提出,只是揭示出散文这种创作形式的个中奥秘,那么《呼唤真正自由的文学》一文,则是直逼内核,揭示文学最初的命意和最后的主旨,以及创作者进入创作之后应当具有的状态。
我当时还在延安。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一群文学青年登上凤凰山顶。我们盘脚而坐,议论的主题正是肖云儒先生的这篇文章。记得当时望着北方忧郁的天空,我脸色苍白,喃喃地说,“中国的别林斯基就要出现了,让我们作好接受他的心理准备!”
当人们跟着他走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的他,不见了。他突然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沉寂一段时日后,人们重新看到他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寻章摘句老雕虫”的学者。我至今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做。我为他也为中国文坛深深遗憾。
后来肖先生在西部文化艺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他的才华又一次得以淋漓尽致的再现。他的沉寂也许是为了积蓄力量,开辟第二战场。但是,我还是深深地为他遗憾。
云儒先生这些年潜心研究西部。西部的各种大文化现象,经他发现、思考、归纳、升华,从而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他把中国的西部文化,放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观照,此其一。其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是由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这两部分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而形成的,同样的,肖先生把中国的西部文化放在这个大背景下来关照。他的目光波及中亚五国,并顺着古织绸之路,波及欧洲。
最近又读到了肖先生的新著《对视文化西部》。我以前虽然看过很多肖先生关于西部研究的文章,但都是零散的,没有系统读过。这部厚重之作,叫我感到自己在文章中对肖先生在西部文艺研究上的开拓之功,估计不足。这是最后需要补充和强调的话。(高建群,著名作家,陕西作协副主席)
肖云儒的西部文艺研究
钟惦裴――
开发西部人的精神世界 (1986年致肖云儒信)
西部显出了文艺的光轮,你想作系统一点的思考研究,尽可搞你的,无须受别人也包括我的影响。西北的文艺家、理论家都没有理由将视线由自己的土地转移到它对角线的东南方向去。西部生活的美最好由西部作家去发现,西部艺术的美又最好由西部论者去发现。
理论研究要打新牌,你的视角新、思路新、方法新,你不打这张牌谁打?我已经老了,东西南北,事杂,目光不能集中凝视于西部,读你的一些文章,深感你有能力把这张牌打好的。这样想来,我是赞成你搞更系统的研究的。
文艺的研究,要从作品出发,又要从作品以外去开掘。一是从美学,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是西部文艺的核心,你归纳那几点西部艺术审美特征,就是这个范畴。一是从文化心理,也就是你总理出来的冠以“西部精神的那几条,实际上是开发大西北人的精神世界和它的历史构成。还有便是从历史社会因素入手开掘,这是作品的生活土壤。
我最近出了一本小册子,奉上示教,仲呈祥附笔问候。(钟惦斐,生前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著名艺术评论家)
王仲生――
西部文艺的第一部专著和多维文化学的理论建构
肖云儒同志的《中国西部文学论》 作为这个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可以说填补了从全方位出发、对精神生活中的西部现象进行系统观照与深层阐释这一空白,标志着西部文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本专著虽然论的是西部文学,但意义超出了文学,它所反映出来的文艺观念和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无疑丰富了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学科体系,也对整个西部文化精神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为西部研究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建构了雏形。这种建设性表现在
一、构筑了一个出色的理论框架,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剖析,既有纵向深入,又有横向拓展,且能交织在一个合理的结构之中,取精用宏自如,纵横交错有度。显示了肖云儒理性思考的成熟和总体统摄能力。
二、提供了一个以新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式从事学术著作的良好范例。他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同时摆脱单向思维,在以历史社会学、文化心理学、美学为中心的多学科交叉中对研究对象作全方位考察;此外还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从西部丰富的创作现象出发,梳理深化,上升到规律,启示、导引西部文学的健康发展。
三、具有一个学术研究者应有的科学态度即实事求是的学风和文风,材料丰厚札实,观点准确切实,不炫耀概念,不哗众取宠。从生活、文化、艺术现象的归纳和文学作品的细致分析中提炼规律,提升学理境界,在平朴的论述中让你感觉到一个新的理论体系的逼近。(王仲生,著名文艺评论家,西安联合大学教授)
王愚--
开阔的视野 求实的学风
作者的视野是开阔的。他以一种大文化观念,将西部作家、作品和西部文艺问题放在整个西部、整个中国与世界文明发展格局和发展历程中去分析认识,从中国西部自然与人文地理的特点、中国西部文化的结构,采撷中国西部文学的美学风貌,最后归结到中国西部文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开阔的视野造成立体和多侧面的观照。
而一种求实的学风又使他开阔的论述都不是无根之谈。他总是从实际存在的文学现象,从大量的作家作品出发,认真剖析分辨,作为他立论的根据。在文学研究这个领域里,能启发我们保持和发扬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学风,廓清一点随心所欲的空谈之弊。(王愚,著名评论家,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
肖云儒的散文
冯其庸――
秋水长天、恬情淡韵的中年风和书卷气
说起来,云儒是我的学生。60年代任教人大新闻系时,在北京铁狮子胡同给他们讲过《红楼梦》。他们这一批同学却去了新闻界,有几位一直抱住文艺不放,他是其中的一个,我便一直引为同好,没有断了往来。这些年时常读到云儒的论文和评论,他的散文、随笔却读得少,反而有新鲜感。他写的是真话真情,是真文章。无时下一些散文的精巧,也没有时文的造作和华绮。秋水长天,恬情淡韵,有中年风,有书卷味,从中多少可以感觉到一点作者的处世为人之道。 他也许并不完全甘于寂寞,却又总生活在寂寞的事实中。 他文章里隐匿着某种哀伤,又有从哀伤中挣扎出来的昂奋。他生活得很累,文章却写得不累。不炫示寂寞,不彩饰哀伤, 不以自己的痛苦为美丽,也不直陈寂寞,不呼号哀伤,苦痛也便不带着激越。不知这是否留下了他几十年命运的雪泥鸿爪,想着怕该有他人生深处的留影吧。当然,他的文字对人生志有选择,也有节制,包节制也是中年人的一种状态。
云儒的散文里,感悟和思考都有力度。思考是搞研究评论的份内的能力,不消多说,引起我注意的是他思考的宽阔和广泛。不限于文艺问题,举凡社会、历史、文化诸多问题,他都能发人之所未见。思考时,他视点多,胸襟大,能够宏观地、综合地把握对象,时有独辟蹊径的巧思。云儒喜思、善思,是思想的丰产者。而一位文艺的评论者,同时具有感觉和感情的灵悟,就难得了。这种灵悟在他的评论文字中早显端倪,因受理性思考的限制得不到飞扬,到了他的散文随笔中,便腾空而起,这时候你就感到了云儒的诗人气质。他的文字山流水转,娓娓道来,真切如其人,明白如其话,也恰是他知命人生的写照。(冯其庸,著名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红楼梦》研究会会长)
叶四维[台]――
体察大陆文艺和大陆人的心影神状
我和肖君发蒙时同窗,后劳燕分飞海峡两岸,烟波两茫茫。这些年我在台沉没于中古史中,文苑艺林的事不甚清楚。曾见香港报刊综述大陆散文理论的变迁,谓二、三十年来影响颇大的是肖提出的“形散神不散”说,并引起种种歧议。后来在北美华文报纸上又见肖领袖大陆西部文化艺术研究的资讯。我心为之颤动者一而再,勾起几多感念。
肖君的评论都从文艺引发,又大都发散着一个社会的、宣导的、艺术的场。一路翻阅而来,感知了大陆艺术文学的精神和起落,也看到了大陆人的心影神状,和在规整中流动不居、千变万化的文章架构和作法。其艺文论评可赠以9字,曰有见解,曰有感受,曰有文彩。见解在质朴中显见力度,感受于真切中暗藏灵性,而文气飞扬,常有溢彩流光之句攫住目光,无法不留连往返其中。
40年前在一起,此后远别,40年后又相见,见即如故。长长的分离原隔不过心流短瞬的交汇!这实在不是两个故人的离聚,也不妨视为两块故土的离合的啊。肖,你道是如何呢?(叶四维,著名历史学家,台湾大学教授)
古耜 ――
精神气度和灵性人格的思维辐射
理论并非都是灰色的,在汲纳着时代滋养、喷发着创造精神的优秀理论家笔下,它可以同文艺作品、甚至同生活这棵“生命之树”一样葱翠常青。云儒先生的文论著作,全然看不到迂拘、板滞、艰涩,以及老气横秋与枯燥乏味的灰色,取而代之的是由开阔的文思,卓异的见识,敏锐的感受,汹涌和鲜活的语言交织而成的勃勃生机和盈盈活力,是从著者精神
气度和灵性人格里,自然飘逸出来的厉扬高蹈与颖锐潇洒。
该书既有对文学流向的宏观述描,又有对艺术态势的综合检索;既有对某一题材的精辟透析,又有对特定作家群体的潜心探照;既有对重要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又有对复杂创作现象的准确切入。著者能站在时代意识的至高点上和当代学术的大背景下,从论证的需要出发,自觉而恰当地引入哲学、美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传播学、政治经济学、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一种或多种视角,进行圆通周遍而又要言不烦的分析与观照。
于机智而雄辩的论证中成一家之言,表现出清醒执着、独立不羁的精神品格。同时又具有将真切的情思感怀渗透、贯穿于灵动的理论思辫的特点。从那些富有节奏感、旋律感的论证语言里,从那屡屡可见的排此、递进与复沓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在著者和他的论点之间不仅有着理性的认同,而且不乏感情的肯定。(古耠,著名文学评论家,大连文联创研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