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文化病

已有 583 次阅读  2017-01-06 18:08

 

 

文化病

 

文化虽是健康,却也会生病。事物都是如此,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文化亦是如是,发展进步是主流,但不可否认其消极因素存在,消极因素即是我所指的文化病。

每个时代都它自己的文化主题,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标准去批评昨天时代的文化标准;每个地域有它自己的文化习惯,我们不能用此地域的文化习惯去评价彼地域的文化习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精神,我们不能用此民族此国家的文化精神去看待彼民族彼国家的文化精神。所以,这叫实事求是。

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文化,只要是大多数人民认可的,即是主流的。主流的文化一定是积极的、健康的、发展的,这是推动文化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形成主体文化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当然,肯定会同时存在消极的不适应的文化因子,这些文化要么被积极因素淹没了,要么在积极因素的挤压下消亡了,要么给执政者打击逃匿了。虽然如此,消极因素总是伴着积极因素,不可能存在只有积极因素而没有消极因素的文化形态,所以,我们必须承认消极因素存在的客观事实。

当下,我们的文化发展是迅速的、积极的、健康的,有着中国特色的文化是我们的主流,也是我们的主体,它无时无刻不在引领着我们的方向,无时无刻不在振奋着我们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凝聚着我们的力量,13亿中国人民为此吸吮着营养,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充满着热情,满怀着信心。

但是,健康的躯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文化病菌,也同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主流文化的生长,抑制着发展成果的显现。过去我们采取过一些措施,旧的病菌根除了新的病菌又滋生了,新的病菌根除了又生长出新的病菌来。病菌这东西总是在根除中生长,在生长中根除,如此循环往复,这也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时代任何环境都不可逾越这样的客观现实。

近两年,有一个非常着力的热词:供给侧。这本是我们国家发展经济的新思维新理论,运用到文化发展中来一样有良好的价值,更何况文化中也包含着经济成份。如果套用供给侧理论,那么我们的文化也存在一定病菌。

比如产能问题,过剩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尤为突出。近年来,每年出版报纸近2000种、年发行量460余份, 出版期刊近10000种、年发行量31亿册,无论是管理类、学术类,还是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类,不仅订阅量少,更重要的是订阅之后阅读量更少。每年出版图书 30 万种,产生影响力的却不多。影视剧也是如此,每年国产故事影片1000余部、电视剧390余部,上映量、播出量仅占一半,其观众、其投资能成正比吗?目前电视频道上万个,网站不计其数,传播海量文化信息,收视率、点击量都不太高。特别是近年,文化创意产业园又蜂拥而起,而大多数成了仓库、车间、餐饮。

还比如质量问题,人们总是在高原上见不到高峰。被称之为人类文学高楼大厦的长篇小说,作家们很是辛苦,每年正式出版的量高达6000余部,可又有几部能让读者爱不释手。2015 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400亿元,同比增长47.4%;全年城市影院票房观影人次为11.4亿,同比增长48.1%,但影片质量却良莠不齐广受诟病,让人印象深刻的没有几部。如此多的报刊、杂志、图书、影视、网站,精品在哪里?品牌在哪里?文化的高度和厚重在哪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哪里?有人说。越有价值的艺术潜伏期越长,亦即被人们发现和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潜伏多年的艺术仍不见浮出水面,总不能老是潜伏而不显身吧。

再比如杠杆问题,政策制度存在僵化。如果说经济发展从主体上讲政策、市场、企业存在一定问题,那么意识形态为主体的文化领域则更为突出。首先是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其次是文化产品生产、经营的主体。特别是后者,虽然文化生产经营主体已经多元化,但广播电视、图书报刊、舞台艺术、公共文化等大部分生产者、经营者仍沿习老体制,而老体制的关键问题在于思维僵化。再加上“官本位”的管理意识、资源配置,无效供给成了突出问题。比如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其图书室发挥效率作用都不够高。

这里要特地说说无效供给问题,我觉得无效供给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问题和着力点。有人引用“萨伊定律”把经济运行中的供给能够创造需求的理论照搬到文化供给中来,这是一个严重错误。如果从经济上讲是对的,那么文化就有它的不同点,文化产品除了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他举例,如高雅的艺术供给偏多,人们的艺术品位和审美尺度就会增进,对高雅艺术需求就增多,反之亦然。那么,按此推论,如果我们在低文化群体推广高雅艺术,它真的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吗?同理,如果在大众中推广低俗、通俗、媚俗文化,又将是如何样的社会效果呢?当前我们的   上万个电视频道,再加上互联网视频传播,又有多少个传播平台在发挥作用?尤其是市县电视频道,大多都有38个,又有多少收视率呢?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舞台艺术,票房在哪里?观众在哪里?大量的报刊发行出去了,可又有多少人阅读了?无效供给成了典型的文化资源浪费。而问题在于,大家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觉得这样的浪费是正常的现象,总可以用市场不好来搪塞,或者用观众素质不高来推脱。文化单位生存不下去了,要么政府补贴,要么穷着过日子。

如何减少无效供给,如何治疗文化病,本期杂志约请了一些专家,也约请了一些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同仁,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些意见有的可能适用,有的仅供参考,有的也可能仅是期待,但无论怎样总有治病的初衷和良好的愿望。当然,文化病菌的医治不仅是学术指导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是一个已经积劳成疾的顽症,需要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需求者共同行动。痼疾去疴,非一时之举,需要坚持,更需要一个相对的时间过程。

文化强盛必将兴我民族,壮我国家,期待供给侧理论成为治疗文化病菌之良策。 

 

20161231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