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漫卷艺术铺面来

1已有 494 次阅读  2017-01-11 10:23

漫卷艺术铺面来

―― 《文化忆往集》(第一辑)序

刘德奉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读回忆性文字的人,几十年来,读过不少这样的书,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读后了解了很多作家是如何艰苦创作的,如何从门外汉走进艺术殿堂的,如何通过积累经验提升创作水平的。还有赵家璧先生的《编辑忆旧》《编辑生涯忆鲁迅》《书比人长寿》,其中28岁就在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主编第一部《中国新文学大系》,其胆魄和气度让人敬佩。还有很多自传、日记、回忆录、口述史等都是这类的文字,特别是在出差、旅行、休闲的时候它便成了最好伴侣,知识量大,读着又轻松,如与作者面对面聊天就收获不少。几十年来还特别喜欢收藏这类的书,现在家里至少有数百本,近年《全宋笔记》正在陆续出版,只要出版一编就要买上一编,有时出版进度慢了还时常电话打听,因为其中有很多回忆类文章。

这类文字特别吸引人,因为他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所讲述的故事都是作者亲身所历,一点不虚假,一点不浮夸。虽不是篇篇妙笔生辉,却每章都生动感人;这类文章又恰恰是过后事,事后所思考的问题往往比在场时所思考的更准确更严谨。任何作者,任何事件,当时所思的东西自然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几年、几十年后回过头去再看这些问题,心中所悟,情之所触,感而发言,必是人生精华,必定更加深刻。这些有价值的思想表达,恰恰对于读者是很好的学习借鉴。从文化流传角度讲,历史是大众的,历史文化的总结、提升、传播、推广却是精英的责任。也只有那些文化素养高,社会贡献大的“头面人物”才能更好的发挥这一作用。我们所见到的回忆性文章,即是这类“人物”的社会作为。所以,读者通过类文章了解过去,认识事物,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文化,认识世界。

《文化忆往集》(第一辑)便是这样的书。这本书收集了近年来重庆文艺工作者所写的回忆文章,虽然篇章不长,甚至有的约欠文采,但却内容丰富,直朴无华,历史跨度长,作者涉及广,通过这些点滴回忆可以让我们看到重庆文化的悠久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文化的艰难发展,重庆文化的丰硕成果,重庆文化人的卓越追求。

打开此书,真有一种漫卷艺术铺面而来的感觉,让你在艺术的历史空间里驰骋纵横。这里有艺术家的经典人生,如曹明舒关于赵锵对重庆话剧事业的贡献,何天宠回忆自身从孤儿变成杂技艺术家的经历,马光华回忆赴越南抗美援越为战士演出的感人故事,曾健戎口述与重庆图书馆的几十年情缘,方娟关于唐福生音乐指挥、创作、教育的经历,凌宗魁回忆在老山前线慰问战士演出的激动场面,邹俊星所写胡天成八十年追求艺术研究的精神表现;这里有艺术精品的打造过程,如刘达灿回忆长篇小说《红岩》的创作过程,李鸿文回忆歌剧《红云崖》创作演出的30年历程,傅德岷回忆从记录陈诗联到创作长篇小说《华莹风暴》的风风雨雨,樊家勤28年创作出版《周恩来在重庆》的曲折故事;这里有艺术追求的不绝精神,如陆回忆冲出政治压力改编歌剧《海岛女民兵》的文化勇气,曹先冰回忆为演好话剧《红旗歌》深入工厂体验生活的真切感受,吕小容所写沈铁梅追求川剧艺术的人生境界,康清莲回述完成《天瘦阁诗半校注》的刻苦精神,谭克明回忆创作《人到长寿人长寿》的认真态度;这里有文化艺术的历史再现,如邢秀玲对冰心重庆创作、生活、社会交往的再现,张光敏关于乌杨阙发现挖掘的动人场面,白九江关于巫山大溪遗址的考古场景,方刚关于涪陵巴国王陵发掘的经过,陈朝正对《艺术报》创刊发展的再现。当然,精彩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因为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列出,还有很多思想性、艺术性、事故性都非常强的文章藏于书中,这就留给读者自己去寻找和欣赏吧。

《文化忆往集》(第一辑)是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根据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重庆文化艺术历史记录工程”总体方案所编辑出版的大众文化艺术读物,旨在让更多的人认识重庆文化,传播重庆文化,从而积极参与到重庆文化发展中来。这里出版的是第一辑,今后还将陆续出版下去,形成一个出版系列。这本集子的编辑出版得到了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全社会文化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大力支持,得到了重庆出版社的积极帮助,当然也体现了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同仁们的文化担当。

漫卷书海正当时,艺术馨香铺面来。这本集子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能力和时间有限,难免存在不足,敬请读者指正,我们将努力改进。为此,深表感谢!

 

                      201717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