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记录生活,书写人生——吴天山文集《月儿弯弯》读后

2已有 3390 次阅读  2013-11-05 11:05   标签天山  记录 

      记录生活,书写人生

——吴天山文集《月儿弯弯》读后


      七十二岁高龄的吴天山老师出书了。我的第一反应是:应该!

      为什么应该?因为吴老师从教多年,辗转城乡,历任铁佛、城关小学校长,教书育人,桃李满天;社会阅历丰富,人生感悟颇多,笔下一定不乏情思哲理、精言妙语。而且,吴老师还是一个有追求、有担当的文学爱好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吴老师就参加过岚皋县文学创作会议,其作品也频频见诸县文化馆主办的《岚水》杂志以及《安康日报》。在城关小学担任校长期间,还被县委宣传部特聘为《岚皋报》兼职编辑。退休以后,更是不得清闲,先后受邀主编了岚皋县卫生志、岚皋中学校志等多部志书,其俊秀的文笔早已为岚皋人所熟知。如此多彩生活磨励出的文字,一定是珠玑盈目,美不胜收。夕阳之年,结集成书,给自己一个交代,也给学生、同仁、好友、家人一个交代,着实应该!

      书籍尚在排版之时,闻听此说的我,就急不可耐将文章要来拷在U盘里,拿回家先睹为快。

      全书所录文章分小小说、时评杂谈、民间故事、破案故事,全都在《岚水》《岚皋报》《安康日报》《陕西农民报》《短小说》《当代陕西》《各界导报》《陕西公安》等报刊发表过,还有不少作品收入《桑榆情怀》《汉水大道》等文集。作品时间跨度较大,内容多以岚皋为背景,其山、其水、其人、其物、其事、其情,莫不烙刻着岚皋之印记,让我这个也是从岚皋山旮旯里走出来的乡党,一眼就能认出,一看就能入心。

      本文集收录小说虽然不多,却篇篇都很精致。如早年发在《岚水》的《枫树垭的笑声》《觉悟》《红纱巾》等,至今看来仍觉有滋有味。尤其是在《觉悟》一文中,对田山老汉的刻画,细致传神,相当到位。原大队副支书的大儿子、生产队长石娃娶媳妇了。为了换取村干部的“人情”,田山老汉不惜忍痛割爱卖掉自己唯一值钱的红椿树,买来一斤白糖,一瓶洒,外加两块钱,作为礼物送给石娃。这礼,他不得不送,不敢不送,因为,在过去“割资本主义尾巴”时他曾吃过亏,领教过不敬重队干部的后果。作者在描写田山老汉面对石娃时这样写道:“石娃说:‘田山伯,你带回去吧,我领情就是了。’田山老汉嗓子里顿时起了一个疙瘩,咽口水都有点痛。”“‘你不要嫌……’田山老汉的喉咙挤不出话来了。石娃说‘钱嘛,先放着,网兜也放在这儿。’随着石娃声音的落点,‘噔’地一声,酒瓶就站到了桌上。田山老汉象放下了千斤重石,紧锁着的眉头舒展了许多。他轻轻地吁了一口气,失去光泽的呆滞的眼珠偷偷地瞥了一下石娃队长的脸,屁股才慢慢挨着了板凳。”一个可怜巴巴、谨小慎微的老农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田山老汉不知道,如今的村干部已非昨日的村干部,社会已经向前发展了。对于年轻的村干部石娃来说,他已经感知到了这个老农生活的艰苦和迫于“人情”的无奈,因此,这个情,他是要还的,只不过,他还的方式与常人不一样,是田山老汉需要的家业:一把角锄。其实,田山老汉也感知到了如今与过去的“不一样”,但这个“感知”是小说中另外一个叫罗老五的人告诉他的。这个人物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却很出彩,是藏在文中的一个“眼”。他说“如今不比往日,把心操到包产地里,不会少饭吃的。”是他的这一句话,点醒了田山老汉,让他觉悟到,现在的政策跟过去的确不一样了,他也完全可以像罗老五一样,不必再看村干部的脸色活命了。

      吴老师的小说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人物语言也极富个性,如发在《短小说》杂志的《抢水》中有这样一段话:“下田的人把锄子一杵嚷道:‘尿粗一股水,等你的田灌满了,我的谷子早旱死了!’上田的人吵着要讲道理:‘叫化子住岩洞,有个先来后到,河水灌田也要分个上屋坎下!’‘分个茄子把把,谷苗干得快死了,谁个不急?今天放水,都不要争!’一声大吼,惊得人们都扭头去看,原来这个说话霸道的人,是村里的民兵连长聂顺宏。”主人公聂顺宏的一声大吼,有声有色,出语不凡。“大家边走边看,走了一截儿停下来,有人疑惑地问:‘这好像是砣子伯的田呀!’顺宏看大家走拢来,对大家说:‘砣子伯是咱们村的特困户,啥叫扶贫帮困?大小我也是村上一个干部,能眼睁睁地看着缺力少劳的人把谷苗干死?’”寥寥数语,一个说话干脆、行事干练、处事公道、敢作敢为的村干部形象跃然纸上。

      吴老师的小小说还特别注重结构的精巧和诗意的渲染。如发在《陕西农民报》的《月儿弯弯》读来就非常有趣:“青石沟的夜静悄悄的,月牙儿象拉弯了的镰刀又窄又长,照在地面上朦胧一片。砣兴老汉戴着一顶火车头帽子,倒背着手勾着头,想着心事朝石瓦场走去。”小说一开场,就把读者拉入月夜下静悄悄的青石沟,静悄悄的月亮下面,即将发生不平静的一幕。月亮,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先是“朦胧一片”,而后“时明时暗”,再后又是“半露半掩羞羞答答”,最后却是“明亮了许多,半个圆的弯弯月亮像是在笑着什么。”月亮随着砣兴老汉的心情和小说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在这里,月亮起到了衬托心情、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的作用,使得整个小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看上去极富诗意和美感。

      书中的几篇人物特写也很有味道,如《秋祭》《王子绍与杨虎城》《记忆红叶》《孙女的宝岛情》《伯伯的背影》等,看后无不使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孙女的宝岛情》,给人感觉特别温暖。爷爷要去台湾旅游,孙女没法同行,却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要爷爷给她带回一瓶日月潭的水,捡几个阿里山的石头。这是儿童才能想到的好主意。它让我们看到了小孩发自内心对宝岛台湾的向往和热爱之情。立意和角度都比较新颖。《童年(童谣)忆趣》以及《童年趣事》将我们瞬间拉回到童年,下河洗澡、撵电影、砸鱼、沙滩歇凉,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以及耳熟能详的童谣,让人无不感叹岁月的流逝,时光的短暂,以及对残留在记忆深处那份天真和童趣的回味。

      而大量发表在《岚皋报》的时评杂说类文章如《打针》《买鱼》《退药》《买鞋》《朋友》《娱乐》《人情》《绿衣女人和红衣女人》《宠狗》《拾金不昧》等等,则是把观察的视角投向身边的日常生活,撷取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由此生发,繁衍成文,以小见大,平中见奇。或规劝,或警示;或褒扬,或鞭挞,看后总能让人心有所动,情有所牵,思有所获。

      书中还不吝篇幅地写到了公安战线的人和事,也特别令人感动。《生命的火花》让人感受到省、市优秀民警张本树一心为民、与癌魔顽强抗争的英雄本色;公安民警们不拒千里,不分昼夜,惩治水霸、追揖逃犯、巧捕杀人恶魔、智擒生丝大盗等等一连串形形色色的案件,一桩桩令人难忘的场景,历历在目,扣人心弦。罪犯的凶残狡猾、民警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无不令人印象深刻,感慨唏嘘。

      除过这些纪实性作品而外,书中还收录了几篇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有的以前曾听人说过,有的却是第一次看到。这些故事,都贯穿着一条主线,有着相似的主题,即抑恶扬善,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虽然故事的衍生都有据形附义、穿凿附会之嫌,结构方式也比较程式化,但内核却是嫉恶如仇、积极向上的,对于社会风气和众生人格的塑造,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

      毫无疑问,吴老师是爱好文学,爱好写作的。他在《半路出家当编辑》一文中说:“要说‘甜’有一些,‘酸辣’也不少,更多的是‘苦’。”但他甘于吃这份苦,因为这苦得其所,苦得有价值,只要办出来的报纸读者说“好”,他就心满意足,快乐无比。至于为什么能做到长年坚持写作,乐此不疲,在《写稿的苦与乐》一文中,他倒出自己的心声:“我总觉得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迫使人用笔杆子说话。一个人总有自己的爱好,写稿是高尚而又雅致的事,颂扬人间真善美,鞭斥社会假恶丑,是匹夫之责。”“常练写稿,既能保持大脑正常思维能力,做到‘快刀越磨越亮’,又能增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敏锐性,同时也是老年生活的一大乐趣。写稿虽说是个苦差事,但虽苦犹甜,虽累犹乐,何乐而不为!”

      看了这些文章,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吴老师年逾古稀还这么精神饱满,文思不断,还这么热爱写作,醉心文字。因为文学让他的生活更加充实,写作令他的人生更显丰满。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