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作家安黎

3已有 1274 次阅读  2016-06-17 15:35

作家安黎

文彦群

     最早见到安黎这个名字,应该是1993年,在小说《废都》的后记中。那年贾平凹遇到了他人生中的大难,心情悲苦,无法解脱,被安黎邀到自己的家乡耀县,躲在一个叫桃曲坡水库的地方,写出了这部给他带来巨大毁誉的世情小说,借以抒发人生幽愤。当年我正在县城中学读高中,看过奇书《废都》之后,也同时记住了作家安黎这个名字和那个叫桃曲坡的地方。

    后来,安黎到了西安,协同贾平凹创办散文期刊《美文》杂志,倡导大散文写作理念。从零起步,没过几年时间,风生水起,《美文》闻名全国文学界,安黎与陈、宋、穆等四人,被誉为贾平凹的左膀右臂。贾平凹曾写过一篇《读安黎》的散文,文章虽然短小,但却不失为大师的神来之笔,把安黎的形象描画得栩栩如生,读这篇文章,就像安黎站在你的面前,有如见其人的效果。

    此后,我在旧书网上买到了《丑脚丫踩过故乡路》,一本薄薄的散文集。后来,又买过小说《小人物》和《痉挛》。2009年,安黎的散文集《我是麻子村村民》出版,此时,我在博客上已与他有了一些交往。我和陈长吟老师比较熟,那时他还没有离开《美文》。通过陈老师,我向安黎索到了这本有着作家亲笔签名的散文新作。2010年,他的小说《时间的面孔》出来时,我已经熟悉了网上购书,就及时买了一本。

    我喜欢读安黎的散文,前几年,在博客上偶有互动。有一件事印象很深,他写了一篇长散文,题目为《风从土塬上刮过》,我读了后,感觉“土”字多余,就斗胆直言,建议改为《风从原上刮过》。没有想到他那么谦逊,竟然就乐于接受了。这是我与安黎较有深度的唯一的一次交往。去年,安黎在微信圈为自己老家村里的阅览室征书,看到消息后,我通过一位铜川籍的朋友石勇强,也捎去了十几本。

    我为学校办了一份校报,在一版的报眼位置,每期刊有文坛名家写给中学生朋友的友情寄语。今年4月时,那位朋友有事要去见安黎,我就烦他代请安黎为我们的校报题辞。朋友回来告诉我说,安老师看了报纸很高兴,非常愿意为你们题辞。他用我提前准备好的签名笔在签名本上写的是:德。我把它刊在了第14期上,可以说为小报增色不少。

    常读安黎的文章,通过文字,对其人当然多少会有一些了解。依我有限的观察和浅薄的理解,在陕西文学圈里,安黎实在是一个怪人,一个异类,一个保持了自己鲜明个性的作家。这种个性,既表现在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上,也反映到了他众多散文小说作品的文字里。作为一位颇有分量的文坛名家,他却面向文学,背靠文坛,很少出来参加文学活动,凑各种文坛的热闹。安黎的作品,多为思想性强的深沉之作,对社会历史和现实有着深刻的批判和反思。陕西文坛,名家众多,风格各异,如果拿画家来比作家,无论国画还是油画,安黎作品给人的感觉则更像是版画,是雕塑,他的文字,虽然本色质朴,但能给人以特别的力量,如刀刻斧凿,有着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的深刻感和酣畅淋漓、消气解恨的痛快感。从这一点上说,安黎的文学有着鲁迅先生的遗风,嫉恶如仇,医病救愚,体现了作家的民间立场和人文良知。如果说我对别的文坛名家怀着喜欢的心理,那么对安黎则还有着一份深深的敬重之情。每当看见安黎的名字,我常会想到陕西另一位很是另类的作家,杂文家狄马先生。

    这些年,安黎的文章我读过不少,也偶尔有过以上简单的交往,但遗憾至今还没有见过他一面。这篇简单的文字,记述了我眼里的作家安黎。

    2016/6/16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