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紫香槐网刊 > 第七期

古老的人文遗迹

作者:田超

——旬阳蜀河古镇
 

  回到西安后,发现好像离开这块土地好久了。晚上燥热得无法休息,便又想起旬阳来。

  走的那一天天气不算热,因为我在树荫下找到了许多阳光的斑斑点点,照耀着土地一闪一闪的,太阳象绽放的烟花,也只在天空刺伤了云,耀射的天空清湛湛的。太阳光透过天空一缕缕薄纱斜斜的落在地上,整一片天,就像一副巨大的浮雕,变幻奇异。

  我从未去过陕南,儿时总会站在楼顶上向南看,便可以看到南山上的松柏,父辈们还说在他们小的时候会时而看到上面放牧的羊群。每每放学回家都要走一条宽广的路直直向南,我认为顺着那条笔直的公路过去便可以到南方。而今,却真要到南方了。

  四个小时的路程,火车在铁路上滚着,发出“吭哧,吭哧”的节奏。我一路都在望两边的风景,越往南,景越宽,水也就越多,时间便过得越慢。

  去陕南是要穿隧道的,一路上到底过了多少个隧道我也记不清楚了,每次伴着火车的呜鸣声出来时,会感觉像电影切换了另一个镜头一般,跳出的景色总会有不同的感觉。

  在行驶进一条最长的隧道时,时间停滞了。感觉匆匆的时间停驻在了一个惬意的点上。列车就这么一直走着,在驶出隧道的那一刻,阳光绕过窗帘刺进了我的眼睛,恍如隔世,陕南便到了。

  火车还是一路向南,在一个古老而悠长的县城停住——旬阳。我感觉到了藏在泥土里的潮气,闻到了夹在空气里的土气,也第一次见到了水稻,见到了稻田里的水,更显得古老,悠长。

  车像船一般顺着旬河曲饶而下,到了我们住的地方。

  第二天我们去的第一站是“禹穴”,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后便到了。相传“禹穴”是大禹治水的地方,“穴”是大禹治水时候的住所。在山崖壁上凿出了一个进深五米见方的窑洞,里面供奉着大禹的牌位,香火不断。但我更感兴趣的是禹穴口前面的一株参天古槐。相传大禹治水时就有这棵树了,这样算算也有几千年了,古槐就盘长在公路中间,但据说从未有过车辆撞到过上面。传言说有兄弟二人在修路时要砍伐古槐,哥哥爬上树正要砍枝时感到一阵头痛,接着便从树上栽落下来。弟弟接过斧头要砍时却突然感觉腹痛难耐,而且还不慎让斧子伤了脚,于是兄弟二人大惊,认为此槐为神树,磕头便拜。从此后再无任何人提出砍伐此树,这株古槐也开始被人朝奉,求福,香火不断。

  车在山路中蜿蜒行驶着,山间的公路紧紧的贴在陡峭的山崖边,旁边是悠长的汉江,这个季节江是平静的,宽约二十米 。汉江古时航运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俯瞰汉江,像一位起舞甩袖的姑娘,翩翩起舞在悠远而又古老的陕南土地。汉水是造福人类的江,人们都近水而居,从盘古开天辟地至今,汉水养活了在这里生存的世世代代的子孙。汉水上将有七个水电站,自成七个湖泊,每一个湖泊因天然而形成秀丽风景,这便有了七个原生态的景点,将陆续开发。这样汉水又一次造福了这里的人。

  汉水旁边隐藏了太多的古老,蜀河古镇是我们追寻汉江古老历史的发源,它就坐落在汉水边上,而且城镇有多一半还建在江里。我曾经在城镇中心的一块石头上看到了光绪元年的水位线。遥想那年江水漫涨,直直的淹到城镇的中心,这一片便陷入了汪洋。细细的观察蜀河旱面的建筑,房子大都是由石头和石板筑起,层层石板被压的死死的,也是因为天然的缘故,每一所古老的建筑都显现出天然的色彩。石板里夹杂着已经干枯的水草,看样子水是来过这里的。江对面的建筑,近十米高的混凝土柱子将这些建筑在江面上托起,这里的房子没有地基,房子像船一般飘摇,江水便在这些房子下面缓缓流过。这些建筑是不怕涨潮的,即便是在丰雨期,也是安全的。

  蜀河的人文遗迹让我追踪了好久,这里的生活节奏很舒缓,也很惬意。人们可以在自己住了不知多少年,或已经存在了不知多少年的老屋门前聊天。古镇文化底蕴深厚,青石铺满的老街藏着太多的历史。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有一段路是鹅卵石铺成的,疙疙瘩瘩,这样便于马行走。许多老屋还保留着阁楼,开天窗,没有推拉式的门,全部都是一块一块的门板。门一天都敞开着,只有在深夜睡觉时才将门板一块块上好。每户一般都是 12 或 13 块,这是有讲究的,说是代表了世间的一个轮回。向屋的方向一般都有三层台阶,青石压实,不生杂草。

  这里的每一条街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可能是人们因为感念这些历史,则处处都有文物。有些古老的文物就静静的躺在街上,没人会去拿,因为家家都有文物。我很羡慕这些在这悠远的古道上来往的人,他们可以慢慢的踱步在写满历史的街上,我见到老妪在屋门口劈柴生火,见到光屁股的孩童嬉戏追闹,看到拄着手杖的老翁缓缓地行走。我没有发现这一条条老街上安有路灯,因为整条街家家门口都挂有高挑的照灯,虽然是白天,但却可以想象在日暮后整条街如繁星一般奇幻。一排排的门面平房都是青砖白瓦,层层的瓦楞被风雨侵蚀的残缺不全。在每一间房子的房檐上都雕铸着吉祥物,或狮子,或孔雀,虽然岁月的痕迹很重了,但丰姿仍旧。

  蜀河古镇文物保留的十分完整,城镇的西北方,在一个地势较高的地方设有望江台。此处建有杨泗庙,这里的汉水有码头,来往的水手每次行船到此都要下船进庙上香,设拜,以求行船平安。从杨泗庙顺古道向东,便到了黄州馆。此馆是旬阳当地的安徽人所建,用于集合当地安徽老乡聚会谈事的地方。因为建筑豪华和规模宏大可以与当时的皇宫相媲美,遂也称“护国宫”。13层台阶向北依次上升,高六到七米的门楼上刻有“护国宫”金字。门楼上还刻有太极八卦五行图,还印有龟,鹤,鹿等长寿仙景。“福、禄、寿、喜”设在题匾下面。每一块砖上都印有“黄州馆”字样。据说每一块砖头原来都有金子包着,并刻有花纹金边。不知是历史剥去了它的金衣,还是雨水将金色偷偷掠走,现在留下的,只是一片灰白。“黄州馆”字样也隐约模糊。

  黄州馆内设有穿廊,有近一尺的门槛,左右两旁设有休厅,中间穿廊供来人避雨,休厅可起戒备,防范之用。直对大门的是主房,高十九阶,正对面搭有戏楼,显示出馆主人的殷富和阔绰。戏楼主漆朱红,整八角楼飞架在戏楼顶层。八角楼八角飞腾而起,角檐雕有凤凰孔雀,边沿向天翘起,若起若腾。中层是戏台,面积最大,有八根红柱从顶到底做支撑,戏楼两边设有登梯,隐约可见朱红的窗棱和帷帐。戏楼整个布局是集唐,清两种风格,由此可以推出最早黄州馆是在唐时就建过戏楼,后腾达于清。而且戏楼看上去应该有过失火的经历,烧掉了许多唐风格的建筑,后在唐留下的基础上重修戏楼。

  主馆背后还有寝房和粮房,门框很高,房中隔温效果也很好,冬暖夏凉,是因为墙是禾土夹层,土是经过大锅炒得,也叫熟土,这样的土不生杂草也不生虫芥。两房之间有三块碑,上面刻有当时入会的人的名字,年代是光绪元年,这三块石碑便是这一切历史的见证。

  蜀河镇中心集合着许多生意人,两边的门脸还保留着上清时代的风格,并且,在这里我还找到了挑着担子的货郎,一条扁担挑起两个竹筐,筐里面装了满满当当的百货,都是随买随走的小货物。挑货郎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在这里还保留着挑货的传统,让人感到兴奋,欣喜。

  青山碧水间,帆影点点,白鹭掠江,一派水乡之景跃然而出。蜀河古镇为你打开尘封了的记忆,展示祖辈的生活空间。你也许会感觉她是那么亲切,宛如便是儿时嬉戏的小巷。闭上眼,眼前还有青瓦素墙、石板街道、坐在古镇自家房檐下淳朴的老人们……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现代中国散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4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