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李广难封”是考核标准不科学

已有 10392 次阅读  2013-07-09 15:47

“李广难封”是考核标准不科学

文∕赵攀强

     李广是西汉名将,人称“飞将军”就是这位精于骑射、威震敌胆的百战将军,竟然没有建功封侯,最后落得个悲愤自杀的下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从古到今,人们对造成“李广难封”的原因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运气不好;有的说是生不逢时;有的归结为性格问题;有的分析为竞争对手过于强大;还有的认为与皇帝的好恶有关。自然这些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但笔者认为:造成“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军功考核标准不科学。

     西汉时期的军功考核标准重视两个方面:一是斩获敌军;二是攻城略地。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只有帐幕没有城池,多数土地汉军无法占领,因此斩杀敌人首级成为军功论赏的主要标准,且执行非常严格。且看李广在匈汉几次大战中的角色和表现,就可窥见其不得封侯的某些端倪。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四路大军出击匈奴: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每路带兵1万,互不统属,分段截击。那时匈奴的侦察和情报工作做得很好,他们对汉军的行军部署了解得一清二楚。匈奴认为李广是块硬骨头,于是集中优势兵力对付李广。这位李将军刚一出塞就碰到匈奴单于亲自带领的主力部队数万人在那里等候。敌军是汉军的数倍,李广陷入团团包围。他虽然拼命抵抗,但寡不敌众,战败被俘,后借机逃脱。其他三路:公孙贺出云中没有碰到匈奴军队,原样回师;卫青出上谷所遇之敌非匈奴主力,被卫青击溃后一路追击,斩首七百多人;公孙敖在代郡遇到了一股敌人,吃了败仗。皇帝论功行赏,论过处罚:卫青有功赐爵关内侯;公孙贺无功无过不奖不罚;李广兵败被俘,部队伤亡惨重,应当斩首,后用钱赎罪,贬为平民;公孙敖也被剥夺了将军印。这次战役不由得使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假如不是李广吸引了匈奴主力对决,卫青能否长驱直入获得斩杀?公孙贺能否未遇敌军全师而退?

     公元前128年,匈奴卷土重来,伺机报复,边关告急。关键时刻,汉武帝想到的还是两个人:李广和卫青。他任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安定边境;令卫青统兵三万,直出雁门,正面迎击。由于李广名气太大,匈奴人不敢轻举妄动,右北平随之安定;卫青一到前线就与匈奴展开激战,最终匈奴惨败,斩杀数千人。卫青这次出征大获全胜,立即成为汉朝对匈奴作战的主帅,而李广无功不受封。公元前127年,匈汉战争再次爆发。当时,匈奴的主力分东西两部:匈奴左贤王部的数万大军盘踞在东部,与右北平太守李广对峙;匈奴右贤王部的数万大军在西部活动猖獗。此时汉武帝将战略重点转移西部,派卫青统帅大军攻占高阙、陇西等地,斩杀数千人,虏获牲畜十多万头,卫青因功受封长平侯。此后两三年间,匈奴右贤王部不甘心失败,数次侵扰西部。公元前124年,卫青再次出兵高阙,千里奔袭,大获全胜,斩杀和俘获匈奴数万人,至此,匈奴右贤王部被消灭。皇帝加封卫青为大将军,并将卫青麾下十几人封侯。西部三次大战期间,盘踞在东部的左贤王大军并未向西增援,也未加入右贤王部,似乎毫无作为。其实,人们不应该忘记,这期间的右北平太守一直是李广,他在镇守右北平的六年间,不仅使东部边境太平无事,而且使匈奴左贤王东部大军无法西顾,给卫青大战西部右贤王解除了后顾之忧,这样的功绩,可惜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没有看到。

    公元前121年夏天,汉武帝命令霍去病带领公孙敖出征河西。又派卫尉张骞、郎中令李广出右北平,钳制左贤王,策应霍去病作战。根据部署,李广带四千骑兵,张骞指挥一万人马,从右北平分进合击。李广出塞行军数百里,在约定的时间地点没有发现张骞的影子,却遇上了左贤王主力四万人马。敌军人数十倍于李广,汉军将士个个惊恐万状。李广镇定自若,指挥部队布阵抗敌。匈奴大军合围猛攻,箭如雨下,汉军死伤过半,箭也马上射光。危急关头,李广让士兵全部拉满弓弦,但不要发射,他自己手持强弓“大黄”,专门瞄准匈奴带队冲锋的将领,百发百中,先后射杀匈奴多员裨将副将。匈奴人大惊失色,谁都不敢上前,包围圈因此而逐渐宽松。此时天色已晚,李广气定神闲,整顿部队,鼓舞士气,坚持抵抗。第二天,张骞依然没有出现,李广只得浴血奋战。他们以区区四千人马,与十倍于己之敌鏖战两日,张骞才姗姗来迟。此时左贤王不敢再战,匆匆退去。同时,霍去病西部大捷,匈奴投降者两千五百人,被斩杀者三万余人。战后李广因为部队伤亡太大,功过相抵,没有得到封赏;张骞延期当斩,以侯爵赎罪,贬为平民。这次战役,李广以四千人马完成钳制左贤王的任务,给霍去病西部战场以有力配合,实现了西部全胜的辉煌战果,李广表现突出,功不可没,可最后还是无法建功封侯,可谓悲哀!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他令霍去病、卫青各带五万骑兵,同时派出数十万步兵出征。本来这次出征将军名单中没有李广,但是李广数次请求,武帝许之,任命为前将军。据说临行前,汉武帝私下授意卫青,说李广运气不好,临战时可以公孙敖代之。于是卫青下令,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进兵,自己带领公孙敖从正面出击。东路道路遥远,缺乏水草,行军困难,不是主攻方向,李广拒不接受,因为他很清楚,这恐怕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毕竟这时李广已是60岁的老人了。卫青见难以说服李广,最后强行下达命令。李广愤恨而出,改道沿东路出发。李广和赵食其进入茫茫沙漠后,向导逃亡,因此迷失方向,耽误了回合日期。等卫青回师漠南,李广所部才现出行踪。李广羞于接受调查和问对,随引颈自杀,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纵观李广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每次都在关键时刻发挥过重大作用,要么以少量兵力与数倍于己的匈奴主力苦战,为其他将领减轻了作战压力;要么镇守东部边境,有效钳制住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为卫青、霍去病驰骋西部战场消灭匈奴右贤王主力,切断了敌军外援。可是,西汉朝廷只按斩杀敌军首级和俘获人数论功,只注重考核“显绩”,而忽视了“潜绩”,对李广在历次大战中所发挥的潜在作用或者间接作用,不予认可。或许有人要问:卫青、霍去病能在西部战场大显神威,杀敌无数,你李广为什么不在东部战场杀敌立功呢?这不能怪李广,因为当时汉武帝的战略思想是:东守西攻,在西方派出的是重兵,而在东方并未下达作战命令,也未派兵,作为镇守东部边境的守将李广,兵力十分有限,根本不具备大兵团出击作战的条件。能够保证东部边境无事,并牵制住左贤王东部主力不能西移,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历史就是这样的残酷,现实也是如此地无奈,那种不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如果不认真思考,“不让老实人吃亏”就永远只是一句空话。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