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乡村依然美丽

2已有 1250 次阅读  2014-05-20 22:22   标签center  style  散文 

乡村依然美丽

——新乡土散文浅谈

文/赵攀强

 

    相对于传统乡土散文对乡村田园牧歌式生活的赞美和向往,新乡土散文则是用原生态的方式反映乡村的萎缩及人性的扭曲。在传统乡土散文作家笔下,乡村仿佛是人间仙境,美到极致;在新乡土散文作家笔下,乡村似乎破败不堪,丑态百出。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出社会后又长期工作在农村,自然对农村有一种别人无法体会的深厚感情和独有看法。在我心目中的乡村,既没有传统乡土散文作家笔下描绘的那样“美”,也没有新乡土散文作家笔下披露的那样“丑”。

    

    目前的乡村,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到底如何才能客观地反映它,我有着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真实感受。

    

    一、乡村还是美的。或许是我生活的乡村风景秀丽的缘故,亦或是我对故乡感情太深的原因,我总觉得陕南旬阳的乡村很美。这里有绵延起伏的秦岭巴山,有碧波清流的汉江旬河,有神奇无限的太极山城,有历史悠久的蜀河古镇,还有那淳朴的民风和浓郁的乡情,这些都会令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老家所在的小村,四面环山,三面环水,土地肥沃,林竹相间,景色宜人,每当看到老屋门前的毛公山、卧牛山,以及环绕村子的神河、坝河、平定河,觉得这里是可以寄托灵魂的地方,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正因为对故乡有了这种真挚的爱,才会写出《旬阳的山》《旬阳的水》《旬阳太极城》《探寻蜀河古镇》《千古风云话蜀河》《水泉坪风景》《相亲啊!我那什么还你》《母亲的茶饭》等一系列赞美家乡山水人文和怀念父老亲情的散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乡村确实出现了不少问题,但这些问题无法掩盖乡村固有的那种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尤其是乡村现代化文明程度的提升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毋容置疑的。有次回家,一路上看到新修的高速公路、汉江大桥、小别墅以及通往村里的公交车,心情异常激动,马上写出《走在回家的路上》这篇随笔。通过这篇文章,我想反映的是乡村在发展在进步这个主题,告诉读者乡村依然是美丽的。

    

    二、乡村有了缺憾。乡村是美丽的,美中不足是人为的对乡野自然环境的破坏。我写《老屋门前的竹园》,就是写母亲多次保护竹园不被砍伐的故事。其实农村的毁林伐竹现象极为普遍,我写这篇散文,主要是希望农村多些像母亲那样的保护自然环境的人,正如文章结尾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周围的人们,人人不再砍树毁竹,人人能够植树护绿,那么我们的家园将会更加美丽”。我写《远去的秦巴柴郎》,不仅仅是对过去那个山村砍柴时代的描述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曾经犯下罪孽的心灵忏悔,呼吁人们从我做起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在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古老农业文明的渐次萎缩,一直是我十分担忧的问题。首先是农民进城,有年清明节回老家为父母上坟,发现农户几乎是关门上锁,那些儿时伙伴也失去踪影,村里老人说,不少家庭搬到城里去了,在村的劳力平时都在外面打工,不是逢年过节村上就看不到多少人了,心中颇感失落,我将回村的所见所闻写在了《清明故乡行》里。后来,我在西安、安康、县城遇见许多老家人,他们都进城了。我感到奇怪,村里那么好,为什么要进城呢?经过多次交流和深刻思考,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农民进城是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潮流,应当肯定,但是不能急躁冒进一窝蜂地赶热闹。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创业有成,为城市做出贡献,举家搬到城里无可厚非;然而有些人住到城里只是盲目攀比,无事可干,只会给城市添乱。目前的情况是城市拥挤不堪,农村荒凉萧条,思考着这些问题,我写出了《守住心中的家园》这篇散文,不仅被《海外文摘》发表,而且获了奖。其次是新农村建设,由于人们认识的偏差,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农村建设的与城市一样繁华,到处拆除传统建筑,河流改道,老树砍伐,侵占土地,集中安置,结果形成“农村不像农村、城市不像城市”的怪样子,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旬阳有两处很美的旅游景点,一是西沟风景区,由于在修路时,人为地炸毁了谷口的响水潭,给人留下无奈和遗憾;二是水泉坪,由于在新农村建设中拆除了三百余户的石板房而大煞风景,这些都在我的《水泉坪记忆》《留住那份乡愁》等文章中有所揭示。


三、乡愁需要留住。我对传统乡土散文和新乡土散文做过认真比较,发现传统乡土散文作家多数是士大夫阶层或者现代白领阶层,他们那些人有的怀才不遇,有的仕途坎坷,有的厌倦官场,有的看破红尘,他们认为乡村是世间的一方净土,将其描绘成为世外桃源和人间仙境,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灵的释放和精神的寄托,具有“美化”的成分。而新乡土散文作家多数是从农村走出去的打工族,他们最初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乡村劳动的辛苦与生活的艰难感受深刻,对乡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深恶痛绝,对乡村人性扭曲的种种变异现象耳熏目染,他们走出乡村来到城市,是一种对城市物质生活的追求,也是一种对农村严酷现实的逃避,他们认为乡村已经污浊不堪不适生存而要离开它,具有“丑化”的成分。尽管他们笔下的那些事情都是真实可靠的,然而是不是当下农村的普遍现象和社会潮流,值得商榷。我既不是士大夫阶层或者严格意义上的白领阶层,又不是打工一族,所以我看到的乡村依然是美丽的。虽说目前乡村出现了很多问题,乡村的消失正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但我觉得只要留住山、留住水、留住地、留住那些传统村落、留住那片蓝天白云,留住那些淳朴民风和传统民俗,留住游子的那颗飘移的心灵,乡愁就一定能够留得住。所以,我的新乡土散文,本意是留住乡愁,回归乡土,而不是丑化乡村,逃离乡土,这些想法都在《守住心中的家园》《老屋门前的竹园》《留住那份乡愁》等文章中有所体现。


贾平凹曾经说过“中国作家要为时代为社会立言”,这句话是我写新乡土散文的基本立足点。若给我的乡土散文进行分类,前期的部分作品属于传统乡土散文,后期的大多数作品则属于新乡土散文,从传统乡土散文到新乡土散文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思想斗争和写作突破的过程,这种大胆突破是出于为时代为社会立言的责任和对乡村的赤子之情,我希望通过更多这样的新乡土散文,让更多的人们关注乡村,建设乡村,保护乡村,使我们的乡村更加美丽!


以上仅是个人写作上的点滴体会,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同仁批评指正。


(此文系作者在第四届中国西部散文家论坛上的发言)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