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一方土地,一方人

已有 890 次阅读  2014-11-22 21:48   标签style 


                                                                               

                                          

 

                      (一)

                            事实证明,农民进城为城市发展和乡村致富起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时代的发展注定城乡差别必须逐渐消除。

                        农民进城,城里人下乡,其间,一种互动关系早就悄然进行着。

 

 

 

    下车,走向一条路 ,是德阳市绵竹九龙,一条不宽,却长长延伸的路。

   主人说,我们踏进的是九龙“现代农业示范园”。

   路的两边鲜花盛开。那盛开的鲜花以不招摇的姿态迎风而舞,是自然自在的田园舞蹈,仿若一群乡村少妇穿着各色衣衫在自家院坝随心而揺,注目之间,一种纯净、潮润、恬美的感觉,怦然入心。于是我,一个携着城市喧嚣和旅途风尘的过客,瞬间生出几分还原生命本初的欢喜。

便怀着这欢喜欲歌欲舞地走在鲜花盛开的路上。

没有忽略鲜花引领的视线延展开去的是一片一片农田、果树;

没有忘记在葡萄藤下长伸手触摸颗粒饱满、圆润、红红紫紫让人想摘想吃的葡萄;

也没有忘记扑入花地聚焦那些似乎也被花香色美吸引的蝴蝶、蜜蜂;

更没有放弃拥一棚葡萄揽一路花舞与一心欢喜合影......

走在山庄路上,我尽心享受那一直都在向往、追随、寻找,每一次走进总是情不自禁的率性之欢喜。

我是钟爱自然山水的,喜欢行走于田园山野自在情景中。或许因为曾经当过知青下过乡吧,常常眷恋着乡土乡情。

几年前,曾经邀约当年一起下乡的伙伴回下乡的地方看看,这一看,不由添了几分忧虑,因为那年看到的状况是:许多田园近乎荒芜,村里乡亲见不到几个年轻人,我曾经住过的土墙草房倒是留着半扇木条子窗户,也总算寻着几个发须花白的当年老乡,问起当年小伙伴,他们说:都外出打工了。

山坡地原本出不了多少粮食,养不活宽了眼界也想富裕生活的年轻人,便都外出打工去了。

之后,还在另外的山乡看到同样的荒落,听过留守老人相似的叹息。

不止一次,走在乡间田坎路上,我感觉忧虑和惋惜。

其实那些乡村环境随处可见美景,在那些敞开大门的屋檐下,那些纵横交错的田坎上,还有无心栽插的柳树枝儿幽幽地荡,也能看见有意种植的菊花、月季花、桂花,红着、黄着、香着......但那,在寂寥广阔的抛荒背景中,只能让人瞬间生出往事悠悠物是人非的慨叹。

    然而,有时候又转念想,城乡差别造成的“农民工”进城现象,应该也是社会发展的自然,是社会进步的表象。祖祖辈辈的农民进入新时代,以新时代农民的身份离开土地进城打工,他们用自己的劳动让生活变得好些,更好些,有的发财致富,有的还带动家乡走致富路,这有什么不好?事实证明,农民进城为城市发展和乡村致富起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时代的发展注定城乡差别必须逐渐消除。农民进城,企业下乡,其间,一种互动关系早就悄然进行着。

也许,正是这样的城乡互动,激活着乡村和乡村那些被抛荒的田地。

几年来,祖国山乡发生着巨大变化。

夏天在青城山避暑,发现青城山苍翠茂密的山峰似乎比地震前更加巍峨壮美,而经历过地震之后的村民,采用“联建“、“引进”、“招商”等方式,请进一些开发商,于是青城山建起了“小别墅”;让进一些乐居山里的城市居民,于是“联建房”应运而生......

日前,习近平主席强调加强“土地流转”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所有权”(集体)、“承包权”(承包农户)和“经营权”(受让方,企业或者个人)各得其所的乡镇发展宏图。

联想青城山,正是在“各得其所”的政策轨迹上发展着。地震后,城里人进山出钱建房,拥有十年二十年使用权,村民也因此住进新的家宅。一些有能力又愿意自己经营的村民,采用贷款与联建结合的办法,完成重建,办起“农家乐”。不过几年,青城山村民的日子变得宽裕,青城山也添了几分城市化气派。

今天,当我走在九龙山庄,呼吸着原野的清新,展望“现代化农业”的前景,不由浮想联翩。从九龙想到青城山,再想到我下乡的那地,位于重庆叫做“柏家岩”的村庄,是不是也在变化中呢?

好希望当年插队的“柏家岩”村,也如眼前被注释为“现代农业示范园”的九龙乡一样变得美丽而充满生机。尽管我的村子没有经历地震也因此没有灾后重建的机遇可以利用,但同一个祖国同样的政策,“土地流转”,“城乡统筹”,应该惠及每一方土地每一个乡村,那些发展的美丽与行进的富足,应该指日可待。

 

 

                     (二)几个老人依然安静,对相机也是一副平和表情。

                       仿佛,时光静止在这份无忧无虑的祥和中,他们无须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

                       只消几个人不约而同地来,坐在这里,看日出日落,跟时光一起,轻轻悄悄,慢慢聊,慢慢揺......

                       

 

 

 

走着,想着。

上车,下车。

又停在另一个地方——“猕猴桃基地”。

眼前是大片大片挂果的猕猴桃树。这是猕猴桃收获季节,前些日子在青城山看过农家栽种成林的猕猴桃,今天看到并且品尝了半个(主人够大方,将可以卖到很贵的猕猴桃一分两半,让我们这群眼馋的客人品尝),一边吃一边听关于猕猴桃的故事,是这片猕猴桃基地背后,与“土地流转”和“城乡一体化”相关的故事。

实在说,我一向不太关心政治和政策,对“土地流转”、“城乡一体”也是知之甚少。但当我看见眼前数百亩曾经是小块小块分割的承包地如今成功“流转”被几个外乡人开发、种植、连接成猕猴桃基地,其利益前景可见可观,又听说当地留守在家的老农如今也“老有所用”,可以一边看管家宅,一边为猕猴桃种植园打工,获取每天四五十元的工资,而且,无论他们的土地怎样“流转”,被什么样的“第三方”使用(或者他们自己联手搞什么项目),他们始终拥有对自己土地的承包使用权利,没有后顾之忧,只会越来越好......我的心中生出几分羡慕,不是吗,城里老人退休之后,没有几个还能一边管理家务带孙儿女,一边给谁打工挣上几十百把块钱了呢!

当我在散发着田园芳香的路上忙不迭地朝着猕猴桃林拍照的时候,心里流淌着暖意。

国家强了,农民也该富了;农民富了,国家就更强了!这也是“国富民强”的逻辑。

又到一个村,玄郎村,走进,又是一番被美丽与富足撞击的感动。

其实,这次采风只能算是“走马观花”,匆匆一站又一站,连地名都没有弄清楚,就挥手再见。然而奇妙的是,一路走来,入眼随心的那些,花路、基地

房舍、年画墙、手工坊、工业园,竟有一汪清泉样的激灵,不意间涤荡神经,一些人和场面,也轻轻流连心房,无言无声,激活意识里某一处潜在。

 

情景之一:

 

玄郎村。

这里是地震之后被毁损山村在当地政府和援建地苏州政府通力合作重建起来的。

我们停在墙上绘有年画的一家宅院前。几个美女争先恐后与一棵挂着七八个大柚子的果树合影;而另一边,一架瓜藤吊着一个大冬瓜,美女、帅哥抢着拍照。在冬瓜与柚子之间,一扇木门前,一个五六十岁的农妇站着。她很安静,也很干净,平和的目光从柚子树移到冬瓜棚,一脸见惯不惊,任由一帮外来人闯进她家嘻嘻哈哈。

我想,她心里,也许是很享受这种被参观的热闹的。

我走近她,问:可以参观一下你的家吗?

她望我,想了一会,点头说可以,便去开门。我随她进屋。她家很宽敞,楼上楼下,但还是“清水房”,墙壁土着脸,家具也简单。她一边顺手移动一下什么东西,一边说“还没有装修”,她说家里只有她和老伴,儿女在外打工。

说话间又进来了几个人,几个人前看后看,那农妇不时动动什么,一次次对人说,“还没有装修”。

“等挣够钱”,她说,他们(儿子媳妇)就会回来,回来整屋(装修)。农妇说这句话时,浅浅笑了笑。

望着她,我忍不住问出一句有点“套话”的话来。我问:现在的生活,你觉得幸福吗?

幸福,她的回答似乎想都没想。这让我感觉也有点“套话”味道。但那也不错吧,看她门前柚子冬瓜还有别的花草果木,日子起码是充实并富有生机的,等她儿子媳妇回家,或许会在家门口搞起一个项目一番事业,那样,幸福就真是实实在在的了啊!

 

情景二:

 

真有点弄不清看到的这番让我心动场景是在笑泉村还是东升农场抑或是孝德镇了,我想,这几个地方应该都可以看到这样情景:

一座掩映在翠竹下的亭子间,坐着八九个老人。几缕阳光疏影葳蕤地落在他们身上,阳光祥和,老人安然,伴有清风浮动竹影儿徐柔,那是一幅让人心动的画卷。我不顾车要启动,跑进亭子间,对准老人拍照,将桃园模式的生活情景收入镜头。

几个老人依然安静,对相机也是一副恬淡表情。仿佛,时光已然静止在这份无忧无虑的恬淡中,他们无须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只消几个人不约而同地来,坐在这里,看日出日落,跟时光一起,轻轻悄悄,慢慢聊,慢慢揺......

忽然就眼湿了,赶紧掏出墨镜戴上。

阳光默然,我心浮动。

瞬间想起青城后山红岩村半腰上的田婆婆夫妇,那也是曾经打动过我的老人生活情景,但那却是以80高龄仍然辛劳的形象切入我心的。

那些年夏天,我们在青城后山避暑,常常从五龙沟侧边上山,爬山路往红岩村走。小路蜿蜒,密林深处,几声狗吠,几只鸡扑,再几声咳嗽,就见田婆婆家木屋土墙了。而田婆婆常常是佝偻在一坡地头劳动,玉米林、番薯藤、川芎土,或者田坎上摘豇豆,当樱桃红了,她会从一株樱桃树下发出声音:你们来了?快来吃樱桃罗!

......那感动是切入心扉的,既赞叹老人勤劳硬性,又怜惜瘦骨嶙峋的老人还承担着生计劳苦......

  刚读了一则新闻,说某个地方一名小学教师26年收留53名留守儿童......读着这则消息,那感动也是“切入心扉”的。我想,假如这场“土地流转”、“城乡一体化”的行动给农民兑现越来越多的好,城与乡真的“一体化”了,那么,就不会再制造什么“留守儿童”现象了!也不会让耄耋之年的“田婆婆”们还辛劳于山野!到那时候,农民们无论是在家乡或者在城里,都是一个有家、有地、有底气、有尊严的人了!

 这方面,德阳正在做出榜样。

    “德阳人真是有福”,忍不住对同行的朋友说。说的时候,也感同身受地分享着那果满、花香、草绿、路长、燕舞、蝶飞、地肥、人和的桃园生活情景。

 

                 (三)我不想用过多赞誉之词,也知道无论用怎样的华丽词汇去赞美,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甚至多此一举。

                  因为,那些壮举与瑰丽或者别的什么,赞美或者不赞美,她都在那里,

                  那是社会进步祖国发展过程展现给我们的一次次到达,一幅幅画卷,我们,惊喜与分享,乐在其中,足矣。

 

 

 

一方土地,一方人。

土地与人在各自的宿命中随着宇宙的变化、历史的进程,完成着互相的成全与成就。

    这方土地以怎样的方式养育这方人是可以建构的。国家和人便在这可以建构的内涵中注入理念和行动,由此诞生适合的方案和有效的行动。

    无疑,适合的方案有效的行动都须很多杰出的人伟大的力量去进行一场艰难苦涩崎岖蜿蜒的努力,而最终检验的方法却很简单,那就是:能否达到一次新的、让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进步。

    这里,我不想用过多赞誉之词,也知道无论用怎样的华丽词汇去赞美,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甚至多此一举。

因为,那些壮举与瑰丽或者别的什么,赞美或者不赞美,她都在那里,那是社会进步祖国发展过程展现给我们的一次次到达,一幅幅画卷,我们,惊喜与分享,乐在其中,足矣。

面对我们遇见的那些美和好,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也许只是:用我们喜爱的文字表达我们心里的感动。

这天,在德阳绵竹、中江,我们一次次到达、停下、走过的地方,看见的情景,一次次地感动着我。

    感动常常在人无准备不刻意的时辰忽然而至。

    有时候当你匆忙、疲惫、慵懒、倦怠之时,她忽然而至。于是你感觉身心被激活。

    人和土地,和别的什么,都需要被激活。

    一次次激活,一次次涅槃,这大约是轨迹和规律。顺应与遵从,便会获得步步登高的进步。

    这天,我走在九龙花果路上,站在弥猴桃基地,流连于在田田叶绿荷香的荷塘田坎,撑一把雨伞徜徉在庞统祠外长长古栈道磊磊石壁千年古柏的历史背景中,都怀有一腔被激活的欢喜,那欢喜,承载着一次新的走进和到达,带着生命不自禁的感动与感恩。

     人和人的缘分,在于一个爱字。爱的遇见,情的融合,需在自然而然的走近与交流中相知相惜。

人与土地的缘分,也在于一个爱字。爱她多深,为她付出有多少,上下求索的追随多远,相当程度决定着你获得的爱和幸福有多少。

在德阳,我感觉一种爱的力量深深扎在人与土地心里,那是一种让爱生长让幸福延展的可知可感的正能量。

想说:这片土地这些人,是有福的。

而这种福分一定会生长延展到青城山以及我下乡的那地方。

祖国大地别的城镇、山乡,也一定会有福如此。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