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孙犁不当挂名主编

已有 747 次阅读  2013-11-11 11:40   标签blank  exactly  center  target  black 

孙犁不当挂名主编

孙犁不当挂名主编

□文彦群

 

1992年,重庆出版社曾组织人力,编选出版了一套大型丛书:《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共922卷,1000余万字,大32开精装本。由林默涵领衔总主编,魏巍、张学新、沈世鸣任副总主编,协助总编处理各种具体编务工作。总编之下,各卷另设有主编 1人,其中第一编文学理论卷主编为胡采、第二编小说卷主编为康濯、第三编报告文学卷主编为黄钢、第四编散文杂文卷主编为雷加、第五编诗歌卷主编为阮章竞、第六编戏剧卷主编为胡可、第七编民间文学卷和第八编说唱文学卷主编为贾芝、第九编外国人士作品卷主编为爱泼斯坦和高梁,多为延安时期解放区革命文学的老人。丛书各编的具体选编任务,主要由天津社科院文学所的部分学者承担,从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19个解放区,精选以上各类文学作品,共2000多篇,作者1000人以上,可谓皇皇巨著,盛极一时。

我虽然不曾见过此书,因缘巧合,却从天津学者孙玉蓉的文章里知道了它的存在,并从网上查知了更多的相关信息。据孙玉蓉在一篇文章中讲,小说卷的主编人选,当年重庆社首先考虑决定的是老作家孙犁,并派出版社的负责人,千里迢迢,前往天津登门拜访,以示郑重聘请,不料却被孙犁婉言谢绝,不留商量的余地。孙犁的举动,令圈里人士大为惊异,表示不能理解。

我们知道,孙犁也是一位从延安过来的解放区资深老作家,1945年春天,孙犁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之时,他的小说名篇《荷花淀》,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还有《芦花荡》等一系列《白洋淀纪事》作品,令读者耳目一新,在当时的根据地和国统区,都曾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好评如潮,并得到过中央最高首长的肯定,也就此奠定了他在解放区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如此说来,编选解放区文学,约请孙犁担纲小说卷的主编,当是众望所归的不二人选。

丛书第四编散文杂文卷,主编为老作家雷加,孙玉蓉和沈福身为选编者,负责具体选编工作。孙玉蓉因亲其事,对于成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细事,自是深为了解。她是天津社科院文学所的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工作,与天津的多位老作家、老学者都有友好交往,曾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为其整理早年作品、编辑出版文集等。作为德高望重的一代文学大师、久居津门的老作家孙犁,自然也在她的关注之列。翻开孙犁的《书衣文录》,耕堂题跋辑里的首则文字,即是《题<俞平伯序跋集>》,孙犁特别注明书乃 孙玉蓉女士赠,落款日期为199012月。此书的编选者正是孙玉蓉,足见两孙之间的文事交往。

孙犁谢绝重庆社的聘请,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大家都明白,像这种大型丛书的编选出版,是需要多人共同操作完成。所谓主编之职,既是个人名望资历的所在,也是文学实力的呈现,只需出谋划策,指导指点即可,至于繁琐具体的编务工作,则会安排有另人来做,此外,出版社还会付给主编一笔相当优厚的报酬。对于一般人来说,此等美差,正是求之不得之事,名利双收,何乐不为,岂有拒绝的道理?事后不久,孙玉蓉有一次拜访孙犁,两人谈及此事。据孙玉蓉回忆,孙犁曾这样解释说:正因为这样,我才不能答应。他说在30年代,鲁迅、茅盾、朱自清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之时,都是亲力亲为,自己动手搜集资料,阅读作品,最后还要写出长篇《导论》。至于《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道理也是一样,如果答应,就应亲自动手,但现在自己身体不好,深感力不从心。孙犁坦言:既然干不了,就不要答应,挂虚名的事,我是不会干的。

孙犁所言,当是实情。1992年,孙犁年满80岁,真正进入到了人生的晚途,健康状况已大不如前,心脏、肠胃,都有问题,常感不适。次年春节过后,病情一度恶化,不得已住院进行手术,切除了胃的大部分(病症为胃癌)。病后每天仅可看看报纸,不能做其他稍费脑力的工作,直到1994年才逐渐有所恢复。再说以孙犁耿介傲岸的性格,拒绝这样的虚名浮利,也符合他一贯的作风。

孙玉蓉的这篇文章题为《老作家的风范》,写于19926月。时光如流水,一晃二十年,如今,斯人不再,风范长存。联想当下文坛、学界某些乱七八糟的现象,不由人会生出世风日下、今不如昔的慨叹!

2013-11-3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