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孙犁的青春写作

2已有 958 次阅读  2013-11-11 11:42   标签blank  center  target  style  title 
孙犁的青春写作

书香堪称风雅颂  人文宜当正清和

孙犁的青春写作

文彦群

    孙犁的写作生涯,起始于学生时代。1929年,孙犁17岁,是保定育德中学的一名初中学生,也是一位酷爱读书的文学青年,在国文老师谢采江先生的推荐下,他的作文--一篇描写一个盲人家庭不幸命运的短篇小说,刊发在校刊《育德月刊》上。这算是孙犁公开发表的处女作,由此激发起了他将来想当作家的愿望。高中毕业后,因家贫无力供养,孙犁遂失学待业,于是就有了像他所崇拜的作家鲁迅那样,靠写作卖文维持生活的雄心壮志。尽管在经过短短一年半载的北漂一族式流浪生活之后,残酷的社会现实证明,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但这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经历,毕竟使他对社会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人生体验,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生活在青年人面前,总是要不断地展开新的局面,抗战军兴,保家卫国,写作竟出乎意料地从此成为了孙犁后半生的主要职业。抗日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冀中平原上的燕赵子弟,慷慨悲歌,群涌而起,有枪出枪,有力出力,孙犁则是带着一支笔走进了抗日队列。没有朱砂,红土为贵。穷乡僻壤,没有知名的作家,孙犁就和他的“文友”们,不自量力地在烽火遍野的驰骋起来,以笔为枪,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1937年,七七事变,国难当头,又逢家乡遭了水灾,原在安新县同口小学教书的孙犁,再也无法无心重返教坛,在朋友李之琏、陈乔的动员和介绍下,正式参加了抗日工作。他先是在家里编写了一本《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的小册子,接着编印了一本中外革命诗人的诗集《海燕之歌》。与此同时,还在路一主编的革命刊物《红星》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现实主义文学论》,实际上这还算不上真正的论文,只不过是他学习社会科学和革命文学的读书笔记而已,因其中引文太多,曾被王林给以委婉地讥讽,但路一却表示非常满意,认为他是冀中的人才。孙犁自己则认为,这篇论文虽然没有什么个人独特的见解,但在行文叙事之间,却有一股难得的热情和泼辣之力,并且文章提出的现实主义,有幸与当时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游击战争等革命口号,同时提示到了广大的抗日军民面前。不久,孙犁又在区党委机关报《冀中导报》,发表了《鲁迅论》,竟占满了小报的一个整版。多年以后,孙犁自己曾反思说:青年时写文章,好立大题目,摆大架子,器宇轩昂,自有好的一面,然毕竟也有名不副实的一面;后来虽逐渐知道了扎实委婉,但热力也就随之有所消退。

   踏上抗日征途,孙犁也随之正式开始了他的文学之旅,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作家。正是初生牛犊,又遇到了好的时机:大敌当前,事业方兴,人尽其才,大可作为,物尽其用,正当其时。后来在遭逢了文革等一系列运动后,孙犁回忆往昔时,认为这一时期的写作,没有干涉,没有限制,也没有私心杂念,尽情纵意,得心应手,真正是一种使人身心愉悦的工作。   

    1944年春天,孙犁随同华北联大的师生从晋察冀根据地到达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次年5月,他的描写家乡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刊发在延安《解放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上,稍后又有《芦花荡》等系列作品相继发表。这些以白洋淀水乡为背景的作品,文字清新明丽,艺术风格独特,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延安文艺界产生了很大的震动,赢来如潮好评,使他声誉鹊起,迅即成为了根据地和国统区一颗引人瞩目的明星作家。毛泽东夸赞孙犁是个有风格的作家,茅盾后来也曾评价说: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小说《荷花淀》和《芦花荡》是孙犁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文学界公认的现代文学史的小说名篇、经典之作,为后来荷花淀派的产生,铺设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孙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名家地位。《白洋淀纪事》系列作品的出现,意味着此一时期的孙犁,迎来了写作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期,业已成为一位思想成熟、技巧娴熟,形成了个人风格的,可以进入文学史的优秀作家。时年,孙犁33岁,刚过而立之年,青春激情,恰值作为一个作家的大好年华。

    2013-11-7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