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孙犁的“另类大学”

已有 734 次阅读  2013-11-28 14:52   标签blank  center  target  style  title 

孙犁的鈥溋砝啻笱р

孙犁的另类大学

文彦群

 

    未能如愿上大学,这是孙犁的一件人生憾事1933年,孙犁从育德中学高中毕业,因家济状况所限,不得不辍学在家待业。受二三十年代京城一些自由知识分子的影响,孙犁也怀揣着当一名卖文为生的流浪作家的梦想,于1934年春,远赴北平,成为北漂一族,开始了他的另类大学生活。

    初到北平时,孙犁和中学同学张砚方同住在石驸马大街的天仙庵。此时,张砚方已是中国大学的一名大一学生,孙犁则过着优哉游哉的天仙日子,自由散漫,一派逍遥,好不快哉!文人最爱是自由,没有工作,就不用遭受上班辛劳之苦,有时到大学去听课,有时去图书馆去看书,有时则呆在公寓里埋头写作,小说,散文,诗歌,什么体裁的文字都想尝试一下,隔三岔五,感觉有成熟的文字出炉,就给报刊投个稿。这种生活状态,是孙犁不能上大学之后,退而求其次的一种无奈做法,同时,却也是他所最为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开始,这种生活的确惬意,可是,好长时间过去了,孙犁竟连一篇文字也没有发表出来,自然就未得到一份钱的稿费,这样,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就成为了严重的问题。后来父亲出面托人,帮他在市政府工务局谋到了个“书记的小职员位置,其实就是个临时工,每月薪金20元,工作很简单,抄抄写写的活计,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难度。这样,孙犁就在衙门里当起差来。

    此时的孙犁,正当年轻,心高气傲,富于幻想,重视内在的精神生活,由于志不在“此”,所以对于这种“衙门”职业,并不很喜欢。恰好衙门的后门外,正是北平图书馆,一有空闲,他便跑到那里去看书,有时,也到北新桥、西单商场、西四牌楼、宣武门外去逛旧书摊。宣武门大街西便道上的书摊很多,每天下班后,孙犁便逐摊搜寻,买上一两本喜欢的书,拿回到公寓里夜读。他也常在晚间去东安市场淘书。一次,在这里的一个小摊上,还遇到一本薄薄的小书:封面上一只金瓶,瓶中插一枝红梅,标题为补遗字样。洁身自好、追求上进的孙犁并不为所动,他明白这是投机商人,把《金瓶梅》洁本删掉的文字辑录成册,拿来蒙人,借以牟利。有不少青年人都去翻看或购买,孙犁倒常常宁愿花两角钱,去买一本鲁迅先生主编的《译文》杂志来看。

    孙犁“北漂”的时间不算太长,虽然工资低微,生活清苦,但他节衣缩食,书还是买了不少。买过6期的《文学月报》、5期的《北斗》杂志,还有其他一些革命文艺期刊,如《奔流》《萌芽》《拓荒者》《世界文化》等。这些杂志,多为在国民党政府查禁之列的左翼刊物,由此也可看出,孙犁此时的思想比较激进,是站在“左翼”立场上。

    在这个时期,孙犁也读了许多苏联的文学作品,肖洛霍夫的小说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如短篇《死敌》、长篇《被开垦的处女地》等。此外,孙犁还买过中篇小说《一周间》,多半个世纪之后,里别进斯基的这部描写苏联国内战争的书,至今仍然保存在孙犁的藏书中,书里还夹着当年《大公报》上谈创作经验的剪报文章。

   到工务局开始上班后,因朝中无人,关系不硬,好长时间里,都没有人来为孙犁安排工作。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不谙官场之道,孙犁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同科上班的同事,多是一些不思上进的混吃混喝之徒。道之不同,不相为谋,孙犁倍觉无聊,就把书拿来铺在桌子上看,也没有人过问,但没过几个月之后,就被排挤出局,遭遇下岗待遇。对此,孙犁也并不以为憾,他反倒是潇洒地挥一挥手,与这个地方作别,打算回老家喝粥”去。临行之前,还写了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这个城市的失望之情,投给《大公报》,不承想,这次竟然很快就发表了出来,还寄来5角钱的稿费,这也算是在文学上的一个小小的收获。

    当然,作为“北漂”时期的文学收获,孙犁还有一篇1500字的《北平的地台戏》,曾分三次刊登在《大公报》上,这是后来才被发现经正式发表的孙犁早年的少作。中学阶段,孙犁读过不少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因之就热爱上文艺批评,也经常学习着写些这类文字。晚年时,孙犁还曾就此谦逊地自嘲说:“直到现在,还不改旧习,时常写些这方面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文章,为权威者笑。” 

孙犁遗憾自己没有上过大学,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段北漂生涯,就是他的另外一种形式的大学”生活。这是刚走上社会,在生活上谋事、直接体验人生的过程中,继续进行的大学课程,虽然没有课程表,却也同样使孙犁获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文字的和生活的,对于他后来的作家人生,无疑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

2013-11-28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