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用文学解读钱币密码——访作家、诗人、编剧杨军

1已有 973 次阅读  2014-08-20 12:25   标签center  normal  style  密码  文学 

 

用文学解读钱币密码

 

——访作家、诗人、编剧杨军

 

陈益鹏

 

 

    杨军,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现代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德艺双馨”剧作家。著有文学作品:《爱过的感觉》《魂系城墙》《昨夜西风》《淡淡的玉兰香》《埙娃传奇之神奇魔怪》(系列)等;编剧的电影作品:《上海女人在西北》《带泪的打碗花》《等你回来我已长大》《秦岭之恋》《关中少年》等;电视片:《追求辉煌》《铲除毒瘤》《腾飞的翅膀》《长河落日》《大钱币》《为了明天》等;出版金融专著:《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市场营销》《银行客户经理管理》《说钱》等;另外,发表其他作品100多万字,先后在《人民日报》《陕西日报》《经济日报》等省级以上媒体发表新闻作品并多次获奖,新闻曾获新华社(内参)二等奖。近日,杨军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中国作家网等各大媒体上,记者带着诸多疑问,采访了这位拥有作家、诗人、编剧等众多头衔并“用文学解读钱币密码”的“多面手”作家。

 

 

记者:据悉,你的《大汉钱潮》是中国金融作协选送作品中唯一被中国作家协会立项为2014年度重点扶持作品的长篇小说,是这样吗?能在全国众多送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说明它的品相不俗。你能简单介绍一下《大汉钱潮》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吗?

杨军:我从2005年开始构思《大汉钱潮》这部作品,前后断断续续已有9个年头。开始是作为电视剧来写的,后来,由于担心市场问题,所以在剧本基本成型以后,又改弦易辙,打算将它写成一部40万字的长篇小说。小说大纲及前半部分内容初稿出来后,被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看中,向中国作家协会推荐,申报2014年度重点扶持作品。没想到顺利入选了,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能得到中国作协的扶持,当然是一件好事,对我也是一种激励和挑战。作品还在修改之中,最终能否成为读者和评论家都公认的真正的好作品,还得经受读者的评判和市场的考验。希望最终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大汉钱潮》这部作品以汉武帝年代六次大的钱币改革为背景,讲述的是在币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官铸、郡国私铸与民间盗铸三方势力互相争斗的故事,着力展现了盗铸钱币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人物感情纠葛,而且以大量的篇幅展现了大汉帝国经济改革、一场场钱币战争的壮观气象。同时,抵御外族入侵,平定边疆叛乱,大汉帝国雄视天下的盛世风华,都将在这部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记者:你过去主要是以写剧本为主,并有多部电影和纪录片投入拍摄和公演,应该说,写剧本才是你的长项,为何想到要转变路子,改写长篇小说呢?

杨军:相比小说,影视剧的风险更大,如果不能投拍,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动笔时就会更加谨慎一些。小说不一样,写出来既便自费也能出版,不用担心石沉大海、无缘读者。另外,小说的容量和表现空间比影视剧更大一些,写起来也更加自由一些,尤其对社会矛盾的揭示和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比影视剧更方便、更直接、更到位。所以,我想换一种方式,尝试一下长篇小说创作。其实,在写作《大汉钱潮》小说的同时,43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初稿也已基本完成。小说和影视剧如能同时推出,会形成呼应,在市场营销方面也会更省力一些。

记者: 2012年你编写的一部名为《上海女人在西北》的电影被评论界定义为中国第一部金融题材电影,能说你的《大汉钱潮》电视剧是中国第一部以钱币为主题的金融题材电视剧吗?这两部作品,有什么区别?

杨军:目前来看,还没有发现有这方面题材的影视剧上演,应该算吧。《上海女人在西北》电影故事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上海国民银行梅雪一家人的故事为主线,写了上海及华东地区的一大批爱国青年,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舍弃繁华舒适的大都市生活,千里迢迢从上海来到大西北艰苦创业,献身金融的感人故事,主要反映新中国第一代银行人艰苦创业的历程。是以电影的形式讲述的,采用的是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重在以情感人电视剧《大汉钱潮》,是中国第一部以钱币题材为背景的励志、传奇剧。该剧在力求正确把握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前提下,采用了新古典主义的手法,用现代的技法来处理故事情节及结构,线性叙事,强调节奏和速度;全部使用现代语言,力求使现代人在感观和心理上无隔膜地融入古代社会。是以电视连续剧的方式呈现的。前者主要写人,写银行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后者主要围绕钱币展开剧情,着眼点在物。从大的方面来看,二者都与金融有关,只是反映的时代不同,题材不同,主题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记者:在人民币逐步走向国际化,货币战争暗流涌动的今天,您的《大汉钱潮》的出现,可渭正当其时。您想通过这部作品,向今天的读者和观众传达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和理念呢?您认为《大汉钱潮》最精采的看点在什么地方?

杨军:货币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古今中外莫不如是。我国自秦朝统一了货币,西汉时由国家集中造币和统一货币发行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前币种芜杂、不利交易和流通的混乱局面,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秦国只是开了一个好头,隐藏在各郡国及民间的私自盗铸钱币的现象却是屡禁不止,屡铲不绝。而当代中国也同样面临货币打假的问题。这样的话,作品与现实社会就有了契合点。通过影视作品,反观古代历史上造假与反假的斗争,国家钱币体制改革的艰难历程,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但这还不是它唯一的看点。

该剧塑造了众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主人公使君英武豪迈、个性鲜明;其父英卓儒雅持重、铸币技艺高超;子钱家无盐淡行侠仗义、德高望众。该剧中所塑造的女性人物无瑕、悠然、托娅、刘陵等美丽聪慧、漂亮可人;英俊、伍育之、郭解等人物风骨迥异,令人过目不忘。通过一个个精彩故事的演绎,展现了公元前113年,西汉中央政府在上林苑设“上林三官”钱局,统一铸造五珠钱,开创世界历史上由国家统一铸币的先河,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钱币改革的艰难历程。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使君、英俊、无瑕历经磨难,最终成为“上林三官”(钟官、辨铜、均输)。从此,五铢钱流通七百余年,是世界钱币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被称为“长寿钱”。该剧采取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具有强烈悬念和艺术趣味性的创作思想,汇集动作、感情、经济改革、铸币技艺等多种元素精心编织,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迭宕起伏的人物命运,主要事件的矛盾冲突等等都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看点。

记者:你对钱币深有研究,曾出版过钱币研究专著,这为你写作这部作品带来了哪些好处?你在作品中展示了很多对普通观众来说颇为陌生的有关钱币的知识,赋予了钱币很多的神奇功能和神密色彩,如与钱币有关的武功、治病、识毒以及钱币的鉴别、与钱币相关的民俗等等,这些东西,在文本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杨军:我从事的是金融工作,这给了我了解钱币知识的很多方便。接触这些东西多了,慢慢就对中国古代货币、中国现代金银纪念币和世界货币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着手钻研。我曾在金融报刊、网络发表钱币研究类文章和钱币文学作品50余万字,著有钱币文学集《说钱》。特别是在着手创作纪录片《大钱币》之后,通过翻阅大量史料,更加深了对钱币的认识和理解。在创作六集大型钱币文化纪录片《大钱币》时,我力图以恢宏的文化视野,通俗的笔触,纵揽五千年,对钱币这个“社会化石”所承载的人类文化艺术内涵进行详细解读,将自己对钱币的认知通过纪录片的形式传达到每一个渴望了解它的观众。该片目前已经签约拍摄,但其解说词文本通过在专业杂志上连续刊载,引起了社会上较大反响,受到国内外钱币专家、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和观众的普遍好评,被赞为是一部弘扬钱币文化的开山之作,一部传承钱币历史的恢宏巨制。该片的创作成功,进一步激发了我对钱币题材文学创作的热情,《大汉钱潮》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萌发创作念头的。由于有多年的相关知识积累,所以,将这些东西运用在作品中,对我来说就是顺理成章、轻而易举的事情。把这样一些东西写进作品中,无疑会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观众带来一种新鲜感和满足感。要使全剧不仅悬念重重,扣人心弦,而且充满钱币文化气息,感受钱币带给人们的另外一种快感,这是我创作这部作品想要达到的一个目的。

记者:据我所知,你除了写剧本,还出版过几部诗集,发表过小说,作品题材也是多方面的,并不限于金融系统,而那些作品都是在你担负各个部门繁杂事务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请问,你常年坚持写作的动力是什么?你认为搞创作苦吗?你是怎样做到工作和写作两不误的?

杨军:是的,各种体裁文学样式我都尝试过。写诗是因为心中有爱,需要优雅地表达;写散文、写小说,也是情感表达的需要,截止目前,出版、发表各类文学类作品100余万字,著有诗集《爱过的感觉》《魂系城墙》,散文集《昨夜西风》,小说集《淡淡的玉兰香》《埙娃传奇之神奇魔怪》《埙娃传奇之陶窖的诅咒》等。但相比较而言,我更钟情于剧本写作。迄今共撰写拍摄电视专题片11余部集,分别在国家、省市级电视台(刊物)播放(发表)。其中有反映先进人物的专题片《风采》(5集);反映金融服务专题片《追求辉煌》《铲除毒瘤》《春色满园》;反映企业文化电视专题片《腾飞的翅膀》(3集);其他类电视专题片有《夏娃有约》《谁执彩练当空舞》(3集)、《曲江欢乐世界》《为了明天》《大西北放歌》《长河落日》等。这些作品,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完成的。

想要搞文学创作,吃苦是必然的,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可能成功。刚参加工作时,在基层一个分理处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守库,大夏天里,库房里没有窗,不透风,大汗淋漓,仍通宵达旦坚持写作。每次去邮局投稿,都是一卷一卷地往出寄。一有空闲,就如饥似渴地读书,尤其喜欢读外国作家的作品,记忆深刻的有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英国女作家·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等,尤其是《傲慢与偏见》,对生活中小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致,戏剧感很强,对我后来从事编剧工作影响较大。我有一部还没有完成的电视剧《银行佳丽》,就是受到这部作品的影响。只所以不愿放弃写作,是因为写作能使人崇高,可以给社会带来美和向善、向上的力量。当然,写作也有甜的一面,比如你的作品得到发表,你写的剧本拍成了电影或电视。那是你最舒心的时候。也正是有这样一个力量在支撑着你,让你对未来总是抱有希望,鼓动着你不停地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对于业余作者来说,最大的矛盾是工作与创作有时会相互干扰。但你必须清楚一点,文学只是你的爱好,工作才是你立身处世的根本,任何时候,不管怎样酷爱文学,工作必须始终放在第一位,因为吃饭要紧,先要解决生存问题。所以,文学创作之外,我写得更多的是经济金融方面的文章和材料,曾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参)》、《陕西日报》、《金融时报》、《经济日报》等省级以上媒体发表过多篇与本行工作有关的文章并多次获奖,新闻作品曾获新华社(内参)二等奖。先后编著了《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市场营销》《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管理》等3部金融专著。这些成果,都是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换来的。若要做到工作创作两不误,就要做到工作和创作时间分开,创作出成果,工作也要出成果,这样,老板才不会干预你以至于会支持你搞文学创作。

记者:你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灵感是从哪里来的?你是怎样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源泉,你是一个重视生命体验的人吗?

杨军:是的。写作需要灵感,没有灵感的时候勉强写作,既费劲,又费时。我从不强迫自己硬写,没有写作冲动的时候,一个字也不会写。我比较注重交朋结友,注重日常生活体验。我认为,作家不能与这个社会脱节,应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那怕是一些看似无聊、无谓的社交活动,对创作都会有好处。它可以起到拓宽生活面、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可以打通写作与生活的通道,将二者有机的结合,从中发现生活的美和创作的素材。作家必须具备对生活的敏感,欣然接受生活给予你的一切,包括磨难和痛苦。磨难和痛苦有时并不是一件坏事,尤其对于搞文学创作的人来说,生活经历越曲折,感情经历越丰富,越能写出好作品。要创造条件,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一些,丰富多彩一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作品的质量,取决于创作主体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

记者:《大汉钱潮》的剧本和小说进行到什么程度了,能说说你下一步的创作打算吗?

    杨军:目前,主要是集中精力修改《大汉钱潮》的小说版,和中国作家协会签订了立项合同,必须圆满完成好这个写作任务。至于下一步的计划,我觉得毕竟钱币题材在文学作品中写的人不多,中国古代有四大钱系,即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宋交子,这次写了五铢钱,其它几种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钱币,每一个背后都藏着许多传奇故事,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想认真思考,把几年来对钱币研究用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然,时间对我来说是关键,写作只能在晚上和周末进行,就象我几十年来一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用工作的间隙时间,一点一点零敲碎打,积少成多,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成绩。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