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碑林诗人的精彩亮相

1已有 691 次阅读  2014-12-15 22:23   标签碑林 

 

 

碑林诗人的精彩亮相

 

——《碑林作家文集·诗歌卷》编后

 

/陈益鹏

 

中国是一个诗的泱泱大国。古长安更是催生出了诗仙李白以及将诗歌艺术推向巅峰的大唐诗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耳濡其声,目染其色,胸中有激情,笔下有倾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盛世出华章,梦想惹人醉。多彩的生活,不能没有诗人在场;现实的多梗,不能没有诗人的诘问。而碑林的作家们,他们背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皇天厚土的大爱,扼守在西部大开发以及重启丝绸之路的前沿阵地,没有理由不拿起手中的笔,去叩响岁月,触摸现实赋予诗的温暧、词的瑰丽、歌的优雅、赋的铿锵。在当代,新诗和古典诗词爱好者不计其数,在滚滚红尘之中,独得一隅清静,保持一份纯真,雅俗共赏,不为名利苦,不为金钱累,只图与大自然亲近,与人生社会交融;不求撼天动地,只图雁过留声,瞄准生养自己的这方热土,用手中的笔,唱响主旋律,增添正能量,在放飞诗情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慰藉与舒展,这是一个有良知、有追求、有担当的作家的应有之责。

纵观当今诗坛词坛,可以说依旧春光不减。尽管随商业化、市场化的蔓延与浸染,重商主义、金钱至上大行其道;消费主义、娱乐至死风行时尚,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读诗的人群不断锐减,诗歌已逐渐被边缘化,精神的表现以及心灵的呢喃,几乎完全被物质和欲望吞没。但诗人作为人类微妙体验的表达者和雕刻者,她所专注的恰恰是物质所无法覆盖的精神印痕,是欲望所无法粉碎的心灵私语。她的纯粹性,是通过一种不断退守的状态方得以保存下来。也许,在这个悲壮的抗争过程中,诗歌可能会成为失败主义的象征,因为她很难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里得胜,而人们也早已没有停下来倾听心灵私语的耐心了,每个人都在为物质而疯狂的奔跑。但我们仍然应该相信,无论世界怎样演变,现代诗歌与古典诗词的生命力仍然是强大的,如同原上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个具有浪漫情怀的理性社会和有着悠久文明传统的诗性国度,不会将自己高雅、纯真的一面长久掩藏在世俗的灰尘之中。

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但在一个精神失重、价值失衡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来书写我们的诗歌?如何来看待写诗的价值?精神语境的变化,诗歌的多元化,新的写作伦理的产生,似乎都在分散诗歌的注意力。当诗歌被迫置身于一个广大、混乱的消费现场,她是否还需要坚守自我的精神边界?她的终极使命是否还是为了探究心灵、解释存在?至少,在某些诗人的内心,仍一直对诗歌心存这样的执着。因为他们坚信,一个强调写作的存在性和精神性的淡定而从容的诗人,不会哀怨,不会彷徨,无论当下的生活或世界是多么寂寞多么无奈,其创作仍然犹如心灵里一种隐秘的念想,一根了解自身存在境遇的细小管道,在书写中为我们坚持不懈地贡献着一种对现实、对时代、对世界的精神担当和文化引领。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人人都是诗人,这句话是有其道理的。诗歌发于心,不是玩文字堆砌,作为长期从事诗歌创作的人来说,还是要下苦功,才能长久地走下去,并结出丰硕的果实。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说文化要贴近大众,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腾飞,国力强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十七大六中全会党做出要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领社会新风,促进社会和谐的英明决策,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习主席在1015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则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魂的躯壳;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习主席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写作的方向和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重视,社会环境的持续优化和改善,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奋起直追,多出成果,正当其时。

此次碑林作协结集出版会员诗词作品,意在给会员们提供一个展示个人风采的平台,是一个开端,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共征集到会员作者45人、530多件作品,经过精选后收录本书的300多件作品,集中展示了碑林作协诗歌创作者的文化层次、写作水平和精神风貌。作品内容涉及面广,情感丰富,或歌颂,或针砭,或呼告,或惆怅,或激昂,题材积极向上,思想内容健康;写作体裁多样,诗、词、曲、赋、歌词、楹联各显其长;老中青三代诗人齐集,会员参与度很高,其热度超出了编者的预期,令人深受鼔舞。编选中,一些既选送了现代诗又选送了古体诗的作者,因书稿分辑的原因,无法做到二者兼顾,不免有遗珠之憾。

总体来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虽然诗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但篇篇都发自诗人们的真情实感,闪耀着诗人的灵性之光。更重要的是,它是碑林诗人的一次集体亮相。有这样一个人才基础,有这样一个展示平台,相信,不久的将来,碑林作协的诗人们,会以更新的姿态和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20141014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