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网
中国散文网首页 > 散文快讯 > 正文

冷梦出版新作《高西沟调查》

中国散文网 作者:杜晓英 发表时间:2009-01-08 我要评论(0)
字号:T|T

●40年前,高西沟在和山西大寨竞争“中国农业学哪个”中惜败。

●它没有挖山造田,而是主动退耕还林,比中央提出的“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早整整36年。

●村庄里40座山头21条沟全都变成青山绿水,多少年来,高西沟旱涝保收。

●4平方公里的高西沟给黄河做出了贡献。经水利部门测算,从1979年以来,累计近9000万吨泥沙没有流入黄河。

●《南方周末》:没人全面否定过去开山造田、毁林造田的政治决策,但恶化的环境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现实默认了高西沟40年前的做法。

●中科院院士:假如当初不是学了大寨而是学了高西沟,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至少可以提前20年、30年、甚至40年!那么,泥石流不会滚滚而下,草原湖泊不会频频告急,长江不会泛滥,黄河也不会断流!

      题记:一个不可回避的严峻现实,人类在谋求经济利益时,正在破坏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造成的灾难,还得靠人类自己来解决。而在陕北黄土高原的褶皱里,隐藏着这样一个村庄。面对它,你必须沉思或者反思;也许太迟,也许正是时候!它就是高西沟!?D?D冷梦

发现被历史遗忘的高西沟?D?D访著名女作家、报告文学《高西沟调查》作者冷梦

      冬天,当你想到陕北,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龟裂的大块大块的黄土沟壑?满眼寸草不生的荒凉?或者是茫茫雪野不见丝毫绿意?在这样常见的陕北冬色外,有一个地方却松柏青翠、绿意深沉。这就是榆林米脂县的高西沟。且看《南方周末》刊发的整版文章:《陕西高西沟:黄土高原上的一片绿》,记者江华写道:“来到冬日的高西沟,熟悉黄土高原的人会被眼前的情景惊呆:进入村庄,沿途是高耸的一排排白杨树;黄土坡上,是成片的沙打旺草和柠条;山头上,连绵的松柏林不真实地在山头上泛着绿色。”

      2003年8月,陕西省作协组织晓雷、京夫、叶广芩、高建群、冷梦等作家到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采风,我作为随团记者同行,那时第一次听采风活动组织者?D?D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雷涛讲述过高西沟的故事。当时高西沟给我一种惊诧莫名的感觉,那就是一个偏僻小山村从1964年开始坚持的当时看起来完全不合时宜的农业管理经验,今天却被科学和历史证明完全正确,并且超前准确四十年。

      夙以一支锋利快笔著称的女作家冷梦,曾以报告文学《黄河大移民》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在那次采风活动中,冷梦被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雷涛慧眼独具点名安排到高西沟采访写作。于是就有了《陕西作家赴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采风录》中那篇10万字的《高西沟纪事》。2005年10月,冷梦不顾陕北秋冬之交的寒冷,再赴高西沟住下来,进行深度采访。历时月余,终于拿出了长达25万字的报告文学《高西沟调查?D?D中国新农村启示录》。日前,记者就此书采访了冷梦。

退耕还林高西沟提前近40年

记者:作为陕西女作家的佼佼者,你一直以现实主义精神关注着黄河,关注着农民的命运。此次写作的高西沟这个村子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冷梦:是一种精神和一种智慧。你可能不知道,在1964年,高西沟是惟一一个和大寨竞争中国“农业学哪个”的典型村庄。大寨是“以粮为纲”的典型,高西沟是“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的典型,这两个典型对当时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意义是不一样的。那是个以粮为纲的时代,所以历史必然性地选择了大寨。但是,高西沟人并不认输,落败后,村民们以不违背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要粮要田”的激情年代,主动退耕还林还草,村里几代人用手、腿关节完全变形的代价换得村里40座山、21条沟和4平方公里土地完全变绿,他们把村前40多米深的沟壑填平成一坝又一坝的良田,并且坚持了40年。那时退耕还林的做法并不符合国家的号召,但是符合科学,更何况高西沟是在缺粮的时代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这种先见性是需要做出很大牺牲的。它比国家提出的退耕还林整整早了36年。你知道吗,中科院几位院士在考察高西沟后直感叹:假如当初不是学了大寨而是学了高西沟,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至少可以提前20年、30年甚至40年!那么,泥石流不会滚滚而下,草原湖泊不会频频告急,长江不会泛滥,黄河也不会断流!

记者:两年前采风你已经写了那么长的《高西沟纪事》,为什么现在又要重返高西沟,写下这部《高西沟调查中国新农村启示录》?第二部是第一部的扩充?

冷梦:我那次在高西沟住了很久,离开高西沟我一直惦记着这个村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的概念,陕西作协党组书记雷涛和榆林市委书记周一波觉得在这种形势下,高西沟的意识、做法和精神应该能够给很多贫困农村以启发。他们提出希望我再回高西沟,重写一篇大的报告文学。我这次采访更加深入,写作材料更加翔实,文本更加生动,写作的目标也更确切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如果你对中国散文网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给管理员反馈。管理员邮箱

散文信息

网站首页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现代中国散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4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