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传出封笔消息后,作家余秋雨的又一本新书本月底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本名为《余秋雨人生哲言》的新书中,余秋雨对他所憎恨的现象不再沉默不言,而是以相当激烈的语气给予了无情抨击。封笔只是传闻据上海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邵敏介绍,《余秋雨人生哲言》从策划到出版,历时两年之久。曾一度有消息说,余秋雨先生“将要封笔”。但“即使有过这个念头,但社会现实让余秋雨难以平静”。于是他亲自操刀,挑选了他所有著作中的精华段落。为了使《余秋雨人生哲言》更加完整,余秋雨新补写了近四分之一内容。全书围绕着“人生”这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余先生对人生特有的体会和感悟。
有意思的是,秋雨在书中不点名地提及并批判了一些“整人者”及“小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蔑视那些人,“连眼珠都不转过去看一眼”。怒斥“整人者”书中所言,余秋雨对“揭发、告密、谣言、批判”深恶痛绝,“我细细观摩了几十年,必须提醒人们:参与整人的第一步,大多出自于从众;参与整人的第二步,大多出自于嫉妒;参与整人的第三步,大多出自于炫耀;参与整人的第四步,大多出自于乐趣;参与整人的第五步,大多出自于本能。整人的第一度借口,大多是政治问题;整人的第二度借口,大多是两性问题;整人的第三度借口,大多是历史问题;整人的第四度借口,大多是经济问题;整人的第五度借口,大多是学术问题;整人的最后借口,大多是态度问题。”秋雨感到悲哀的是,被整人者伤害的人,从不揭穿他们的诬陷伎俩。尽管整人者羞辱了那么多人,却从来没有人把“可耻”两字交还给他们……不怕纠缠不清余秋雨曾被一些“小人”一次次詈骂中伤,虽然一忍再忍,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他不得不与小人摆开阵势。
他写道:“对方擂响一轮轮战鼓,踏起一阵阵尘土,制造出战争激烈的假象,还不断向外通报,我已一次次出场,与他们一次次打斗,他们赢了几个回合……”知道内情的朋友问他何以在喧嚣滔滔间有此定力,他笑道:“我既然首次论述了千年小人,当然要引出几批当代同类给大家看看。历来小人很少中计,这次他们遇上对手了。”余秋雨被小人泼污后一度非常郁闷,但现在他却非常乐观:“只要不怕纠缠,不怕投污,不怕喧闹,小人有可能被战胜。战胜小人以后,自己很可能也变成了一个小人。我以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个结果可以避免。更重要的结论是:不与小人交手,很难成为真君子。”面对“嫉妒和谎言”秋雨认为,有人类,就有嫉妒和谎言,“但是,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它的通行程度堪称全球第一。嫉贤妒能和弄虚作假,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两大泄漏口。”他认为,嫉妒营造着谎言,谎言加深着嫉妒。当嫉妒和谎言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化学反应往往是难于想像。如果嫉妒少一点,中国将有多少人才免于埋没;如果谎言少一点,中国人将会减去多少虚假的仇恨、伪造的亢奋、自欺的陶醉、受骗的闹剧。嫉妒和谎言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缺陷,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空气。在中国,即使你不言不动、状如槁木,也被它密密层层地包围着。余秋雨如此尖锐地批评中国人,有些学柏杨说“丑陋的中国人”的意思。他在书中说:“谢谢嫉妒和虚假,为我们指路。如果被人嫉妒的是你自己,那么,暗暗地把自我夸奖一次吧。如果被别人造假的是你自己,那么,再狠狠地自我陶醉一次吧。”
可能引起多方回应余秋雨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后,跑过世界许多地方,出版了不少图书。喜欢余秋雨的读者,对他的文章爱不释手,夸他的篇什堪称范文;而不喜欢余秋雨的读者,则每每从他的文字中寻找出“值得商榷”的地方,轻者在报刊撰稿责疑,重则出书系统批判。但余秋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他的《余秋雨人生哲言》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明眼人都知道他是有所指的。经过几年的风刀霜剑,余秋雨像是已不在乎各种各样的批评和谩骂了,他甚至觉得,“与小人交手之后,感觉会很好。”
|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网友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