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诺贝尔文学奖,无论是当今的文坛,还是媒体,亦或是普通民众,提到的概率越来越少。似乎,若不是到了一年一度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时刻,压根不会有人还记得诺贝尔文学奖,曾经是那么一个让国人魂牵梦萦的所在。
带着“诺贝尔文学奖离我们有多远“的疑问,记者在瑞典文学院将奖项颁给了土耳其的作家帕慕克之后,采访了中国的几位文学圈人士。
程永新(《收获》杂志副主编):诺奖从来不曾靠近中国
对于诺贝尔文学奖这二十几年来在国人心目中热度的减退,程永新表示,那是因为我们之前过于盲目乐观了,诺贝尔从来不曾靠近过中国。
他说,前几年,或者说十几年前,曾经有华裔作家获奖,导致当时中国很大一批文人觉得自己冲击诺贝尔很有希望,但事实上,这种希望只是盲目乐观的结果。直到这些年,中国作家去国外一看,才发现中国的文学在西方地位是多么渺小,多么不值一提。
问及中国文学为什么就是挤不进诺贝尔文学奖时,程永新说,那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太大,沟通极为困难;第二,中国文学前往西方的道路很闭塞,之前都是靠西方学者。一些国外的汉学家翻译的作品很有可能只是中国国内二流或者三流的作品,根本没有办法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真正情况。本来就难以理解的中国文学,这样一来到了国际上甚至是错误的中国文学。
另外,他表示,中国文学现在已经到了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那一批作家,例如莫言、马原、余华(blog)等人,到了现在已经是中国文学界的顶梁柱,但是这批人的创作已经到了一个极限,将来的创作似乎难以突破。到了2000年以后,甚至有种不好的感觉,中国文学离社会越来越远,被边缘化了。
程永新预示,中国文学在经过了二三十年的繁荣后,会渐渐进入一个萧条期。诺贝尔文学奖离我们越来越远也是正常。
陆天明(作家):诺奖不关心中国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不关心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为什么要去关心诺贝尔文学奖?陆天明说,越来越远实属正常。
他说,现在中国文人关心的不是能不能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视线,而是要不要进入。连鲁迅、冰心、老舍这一批中国最为著名的文学家都进入不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视线,我们就应该对于这个奖项到底是不是纯粹的文学奖产生质疑,对现在或者将来的文人到底还有没有必要去接近这个奖项打个问号。
对于中国文人而言,诺贝尔文学奖是个意识形态很浓的奖项,而文学艺术在创作上也很难摆脱情感、意识形态、历史、习俗等因素,所以中国的文学作品不符合这个奖项的口味也是正常的。这个奖项虽然是个国际性的奖,但却是个有政治偏见的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全人类的奖。
而对于中国文学的国际化,陆天明表示———很难。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导致了文学之间的距离。对于一个中国作家而言,他的文学作品首先应该是满足13亿国人需求的作品,首先是应该被国人所喜爱和理解的,必须是对中国的进步有意义的。等到哪一天,中国人真正把自己的文学做得足够强大时,相信外国的奖项自然会向你伸出橄榄枝。
马原(作家):这样的奖无需关心
马原说,他还没有看过得奖者帕慕克的作品,但是他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实在没什么意思,所以不想多谈。
他说,几乎没有人能够说出这几年来获奖者的名字,就说明了这个奖项并不是被大众所关心的。得了奖也只是得了奖,并不能证明这个作家就有了一流的能力。况且,这个奖项并不是单纯出于文学关心来评奖,里面掺杂着很多其他因素。
他说,连很多可以被文学界忽略不计的作家都能获奖,中国作家还要去争这么个奖项,实在无益。
方方(作家):获奖作品无从判断
方方的观点和马原类似,她觉得就算赢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不代表该作家的水平一定能为人所信服,因为奖项评选时不以文学标准为准则,而加入了民族、政治、语言差异等因素。很多外国获奖者的作品我们无从评断,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翻译本,但是华裔作家曾经的获奖作品,其水平却让人难以信服。
她甚至开玩笑地表示,这个奖项没有必要争,但是奖金相当丰厚,如果能拿奖也是件事了。
|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网友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