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杂志2006年第六期以整本杂志的篇幅,出版了一期“温州文学现象专号”,推出一批温州作家的作品,让温州文学以整体亮相的姿态进入中国文坛的视野,从而引发了读者对“温州文学现象”的关注。1月16日,南帆、李敬泽、贺绍俊等评论家汇编聚浙江温州,围绕发表在专号上的作品,把脉温州文学和温州青年作家群。
温州人在经济上开拓和创新,他们的精神也在文学上获得了延伸。近年来,温州青年作家渐渐崭露头角,创作活跃。王手、吴玄、钟求是、马叙、哲贵、吕不等作家的作品,频频亮相于全国各种重要文学期刊。《江南》杂志对“温州文学现象”的关注由来已久。2006年4月,《江南》在雁荡山召集温州作家举行了专题笔会;紧接着“温州文学现象专号”应运而生。《江南》杂志主编袁敏说,“专号”问世后,各地书商主动要货,杂志加印1万册后仍然销售一空,温州文学受关注可见一斑。
“熟知其中许多作家及他们的好作品,却不知道他们竟如此密集地出自温州这片并不广阔的土地。”这是大多与会专家的共同心声。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评论家南帆对这种“作家不知出处”的现象表示赞赏。他说:“许多作家在创作中常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甚至形成一种文学派别,但一群人集中挖掘地域优势很容易造成创作资源的枯竭。但温州青年作家群对文学的追求却不局限于一时一事,他们不玩地域文化,不玩温州风情,更不玩温州经济模式,而是通过纯文学的创作表达他们对创作个性的尊重和对内心自由的追求。”
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施战军认为,温州作家的作品往往以平民的方式展示贵族气息,即使作家本身是有厂有房有车的大企业家,但创作时仍然回到了原始的纯粹。
温州乃至浙江省的大批中青年作家尽管具有充分的艺术准备,整体创作实力也强,不过总体上来看,还处在“水烧不开”的状态,这引起了大多与会专家的关注。他们认为,浙江作家亟需在现有创作成绩的基础上“紧张”起来,凝聚成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形成进入社会和生活的独特路径。
《人民文学》副主编、评论家李敬泽说:“余华的小说火了,有些作家就一窝蜂地模仿他的写作风格,我收到的许多作品都带着浓重的‘余华味’。而有一些作家的写作风格很跳跃,有时看同一个人的几篇作品却让人感觉是不同的人写的。”他认为,一个好作家应该形成明确的风格标记,这种风格不仅仅是语调的个性,还包括从生活、经验、材料中积聚的独特创作路径。
与会者认为:“温州文学现象专号”不是对“温州文学现象”的总结和成果展示,而是一次出征仪式,它激励温州青年作家开拓更广阔的文学空间。研讨会上,评论家们对温州青年作家群及其作品进行了细致点评,他们认为温州青年作家具备了精神上的自由性和思想上的开放性,作品在关注现实的同时不失主题提炼,但在保持个性化写作风格上还需继续努力。本次研讨会由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市文联和《江南》杂志社联合主办。
|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网友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