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城市”暨淳子新著《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研讨会日前在卢湾区图书馆举办。与会者以此书为蓝本,围绕张爱玲与上海这座城市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张爱玲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导陈子善先生认为,作家和城市,外国如伦敦之于狄更斯,巴黎之于雨果和波德莱尔,布拉格之于卡夫卡,都是文学史家研究的重要对象。而上海之于张爱玲,一直鲜有学院中人做研究。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一书,详细再现了张爱玲在上海生活过的地方,且将其与对张爱玲作品的解读勾联起来,把“张爱玲与上海”具象化、立体化了。
作家、主持人淳子研究张爱玲已有十多年。1993年,她曾跟随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剧组,遍寻张爱玲在上海的印迹,进而发现张爱玲的作品竟是一部自我扩充、仿制、挪用的城市地图。淳子认为,“张爱玲前二十年的经历,涵盖了她全部的经验,她整个的写作生涯,就是努力运用她所在房子和街道里面发生过的事情,来解说她的私人世界。”“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生命与文学就黯淡下去。在香港,在美国,她依旧书写上海,可怜见,只是越来越稀薄的影子”。
会上,著名作曲家陈钢以“四十年代的创作氛围”为主题谈论张爱玲的作品和他父亲的歌曲的交织联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则从上海历史的沿革谈张爱玲文本,从最早的城市文学《海上花》谈张爱玲这朵“海上花”;文学评论家毛时安则以“城市文学中的张爱玲”为题,谈上海对张爱玲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上师大教授刘大鸿则从上海记忆中的后现代性解读张爱玲,对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进行了梳理和评析。
|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网友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