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网
中国散文网首页 > 散文快讯 > 正文

散文大师的纪念--《秦牧全集》

中国散文网 作者:人民日报 何启治 发表时间:2008-12-19 我要评论(0)
字号:T|T

      12卷本新版《秦牧全集》在人们的期盼中诞生了。

      这是由广东教育出版社承担的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工程项目,是1992年10月14日当代散文大师秦牧同志逝世以来,收集最完备、编辑最完善的《秦牧全集》,值得我们热烈祝贺。

      新版《秦牧全集》包含了秦牧生前留下的60多本集子和600多万字的作品,是一座丰富多样的文学宝库。秦牧从1935年16岁读初中二年级开始写作,50多年来创作了包括小说、戏剧、儿童文学、科普作品、杂文、文艺理论、散文、随笔、诗词、序跋、书信等多种文学样式的作品,而尤以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的散文著称。他的重要的散文佳作不但选入我国的中小学课本和大学文科教材,而且也入选港澳、东南亚地区和日、韩、新加坡等国的中小学的课本,被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所学习吸收。品读新版《秦牧全集》,我们是在享受丰富多样的文学盛宴。

      新版《秦牧全集》又仿佛是睿智长者为我们创造的宽广博大的知识的海洋。秦牧的作品尽显智慧和知识的魅力。在他的作品中,举凡天文地理,历史现实,异国风光,天下奇观,花鸟虫鱼,珍禽异兽,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古迹名胜,风物人情,科学幻想,趣闻轶事,文艺百科,可谓尽在其中。品读新版《秦牧全集》,就像徜徉在知识的大海中,让我们目不暇接,大受裨益。

      这套《秦牧全集》可以说是散文大师秦牧为我们创建的四季如春的美丽的大花园。在秦牧的作品中,知识丰富,见解深刻,情趣盎然,这三者是统一的。他不但在《散文创作谈》中提出“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的艺术主张,而且身体力行,在创作实践中,把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通过审美的途径,去探索生活的奥秘,并从中升华出深刻的哲理来。品读新版《秦牧全集》,我们就像漫步在繁花似锦的艺术百花园里,陶醉在清新芬芳的、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之中。

      秦牧紧跟时代的脚步,心系祖国命运,胸怀天下苍生,以他的生花妙笔,创作了以散文为突出代表的各类文学作品,以其思想、知识和美的魅力,滋润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在国内外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品读新版《秦牧全集》,仿佛是聆听睿智长者发自心底的吟唱——无论是快乐的欢歌,哀婉的悲歌,激情的赞歌,悲伤的挽歌,愤怒的战歌,胜利的凯歌,还是抒情动听的歌声,都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仁者的吟唱,都会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慰藉、净化我们的心灵,鼓舞我们去努力创造更好、更美的明天。

      在充分肯定秦牧作为当代散文大师的贡献和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时,我想强调的是,如果我们能用历史的眼光来看一个人,那就会毫不犹豫地认定:秦牧在他那一代老作家中间,无疑是很优秀的人,是杰出的散文大师,也是睿智的长者和值得我们敬仰、爱戴的良师益友。我们不会忘记,从1938年19岁时放弃学业,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开始,到1992年10月14日猝然而逝,秦牧经受过多少风风雨雨的洗礼。尤其是在十年浩劫中,他备受磨难,却矢志不渝,坚忍不拔。他在被迫搁笔十年之后,一旦重新拿起笔来,便文思泉涌,如岩浆的喷发,每年平均为读者奉献一本以上的美文佳作,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啊!

      由此,我想到鲁迅先生逝世后,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文中所写的十分沉痛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们当然不好简单地把秦牧和鲁迅作类比,但就应该懂得拥护、爱戴、崇仰我们这个民族、国家出类拔萃的杰出、伟大的人物来说,其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好在我们已经跨过了那个不幸的年代,我们已经懂得爱戴、崇仰我们的大散文家秦牧,知道要珍重、爱惜他的等身著作,搜集、出版并再版了他的全集,作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学遗产的一部分了。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借他自传体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口说过,一个人可以感到自豪的是,当他告别人世的时候,还可以以他的作品继续为人类服务。秦牧正是这样的人。他的包括60多个集子共600多万字的《秦牧全集》将在人间放射光芒。

      哲人已逝,美文长存。“书比人长寿。”在庆贺新版《秦牧全集》出版的时候,我们可以说,秦牧是永生的。我们敬仰的老师、睿智的长者和真挚的朋友,我们所尊崇、爱戴的散文大师秦牧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永远活在千千万万读者中间。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如果你对中国散文网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给管理员反馈。管理员邮箱

散文信息

网站首页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现代中国散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4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