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文化老人黄永玉80万字的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日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发。这部小说按照一个孩子张旭子生长的自然节律和时序,描写与他生命成长息息相关的这座朱雀城里的风土人情。作者将一种庄严的生活逻辑赋予其中,描绘人和城的相互依属关系。
首部写到主人公12岁
上世纪40年代,黄永玉就曾经动笔写作一部取材于家乡凤凰的人与事的长篇小说,但未能如愿完稿;经过抗战、建国、“文革”、改革开放,素材酝酿了60余年,终于再度动笔。从2009年起,《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在文学双月刊《收获》上以专栏形式发表,每篇2-4万字,迄今已连载23期。“基本上没有脱过稿。”《收获》编辑王继军说,杂志社每次收到黄永玉的稿件,都是一份钢笔手书原稿的复印件和一份依据手稿誊清的电子文档,还有老先生亲手绘制的插图。黄永玉的创作力之旺盛与绵长,令后生佩服不已。
黄永玉在小说首发式上说,这部小说饱含他各种各样的眷恋、爱、伤心、怀念,一些追悼,还有很多甜蜜。“凤凰是一个温馨的故土,包括很多复杂的感情,尤其是老年人回忆当年的那些东西”,“凤凰人的脾气很不一样,讲理的时候很讲道理,不讲理的时候,人家以为是编出来的故事”。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地方,他从小熟悉的一些细微东西,不写出来好像可惜了。直到现在,黄永玉晚上睡不着了,就想还有什么东西没有写上去。“我从各个方面来写它,尽量不要落下什么东西。至于做历史的归纳,那让读者去研究考虑,或者来批评它。”因此,80万字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才写到主人公张旭子12岁,是该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一部,黄永玉接下来还要用5年时间写第二部,95岁到100岁之间写第三部,“写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也就是从干校回来的时候”。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这部长篇小说的写法别具一格,轻灵跳动,散漫传神。该书的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管士光说:“读《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会让人自然地联想到沈从文先生和他描写故乡湘西凤凰的系列文学作品。沈从文是在北平写文章为生时的张旭子的原型。无论是从血缘上说,还是从文学关系上看,二者都是有渊源的。小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数十位,看看主要人物表有90个之多,除了主人公的直系亲属,从这座城的实权人物到江湖老大,各个行业,多种民族,形形色色,性格色彩丰富,行为方式各异。有一种古老的教育培养,作为朱雀城的底色而形成庄严的人文秩序。”
黄永玉说:“我也没有提纲,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么写的方法可能也有点意识流的。”“画画和写文章,对我来讲,都没有受过训练。没有受过训练有它的缺点,缺点恰好成为风格。我没有严格管我的老师,所以比较自在。画也不会影响文学,文学也不会影响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有时候一天可以写七八张纸,有时候才想了一句,那一句搞来搞去搞不清楚,要搞很久。”
文学在乐器里是钢琴
黄永玉将文学视为自己最倾心的“行当”,从事文学创作长达70余年。诗歌、散文、杂文、小说诸种体裁均有佳作。先后出版《永玉六记》、《比我老的老头》等作品。他说,对生活,对写作,基本态度就是讲家常话,表现最本质的细节,贴着老百姓的耳朵边说话。
黄永玉将文学比作乐器里的钢琴。“它全面,表现什么都可以。文学形式又这么多样,这么有意思,这么细致,就像跟好朋友聊天一样。我写到得意的时候,自己会哈哈大笑。我画画没有笑过,这有什么好笑?”此外,记者获悉,“我的文学行当”黄永玉90作品汇展将于10月18日至31日在上海图书馆举行。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告诉记者,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展览,以黄永玉的文学创作为线索,汇聚他的各种艺术作品,仅他为《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绘制的插图就收入50多幅。届时还会举办黄永玉作品朗诵会和读者见面会。(
|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网友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