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网
中国散文网首页 > 散文快讯 > 正文

张炜:古人的心情和故事

中国散文网 作者:中国作家网 发表时间:2014-12-29 我要评论(0)
字号:T|T

 我们今天时常引用的一些比喻、成语、名句,许多就来自古代经典。只是用得多了反而不再留意它的出处,也不关心其中蕴含的典故了。可是文化的传承就是依靠这一类基因密码的,它深刻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年轮之中,时隐时显,永不断绝。我们吟诵“天涯共此时”,会想到唐代大诗人张九龄;念“千里共婵娟”,会想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举杯邀明月”、“轻舟已过万重山”、“国破山河在”、“家书抵万金”等句子,能让人一下想起李白和杜甫。可是更多的妙词与绝句却是需要查一下典籍才知道出处的,原来他们写下这些千古名句的那些时代,他们自身的心境与情境,是永远封存在那儿的。

  可见这就是我们的语言,正隐隐连带着古人的心情和故事一起往前。传统文化使我们不至于遗忘自己民族最重要最不可忽略的东西,它们就隐藏在日常的使用之中,连带着根柢。这就是文化的伟大,语言的伟大。由此来看网络时代的阅读与写作,它表现出的一些问题,让每个人都不能回避,以至于引起痛苦和不安:对一些通俗流行文字,包括一些受到指责的所谓垃圾文字,我们是否已经过分地宽容和忍受了?

  大家都抱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认为这不过是写写画画而已,无涉于大的实利生计;或者也是人们用文字排遣心情、做做营生之类,也算一种人生选择,不必埋怨和干涉——那只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有外国人甚至用现代技术对其做过研究,结果发现这些文字所强调和宣扬的主题,仍然与19世纪以来人类推崇的经典大致相似——区别只是经典作品当代人读得越来越少了。既然如此,大家流连于这类网上文字也不会有什么害处——有人一再强调阅读经典,实在是杞人忧天多此一举。

  在迷信技术,尤其是推崇西方科技的今天,外国人用现代科技做出了这样的研究和结论,好像就颇有说服力了。这是让我们大家认同网络垃圾,接受“与时俱进”的说辞、听任和放弃。什么经典,什么李白杜甫,读不读无所谓。那些诗句除了耳熟能详的一小部分之外,绝大多数需要劳神费力才能领会一点点,需要具备古文知识、翻阅注释资料,实在太麻烦了。比如我们今天看杜甫被人反复提起的《三大礼赋》,会觉得真是难读极了。读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为宋中丞自荐表》,虽然不会觉得过于困难,也还是有点拗口。同样是李白写的文字,那几篇赋就相当晦涩了。因为赋是讲对仗的,十分讲究文采,不啻于一次文才大展示;而那些自荐表急于推销自己,要把问题讲得更明白一些,也就不能那样深奥高古了。

  可是这些经典以及经典作家本身就是汉语的根柢,我们舍弃它们又能走向哪里?只能走向文化畸形和文化蛮荒,大概不会有第二种可能。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时代会出现一种截然独断的古怪创造力,会有文化上的空穴来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现代文明”其实只是痴人说梦。

  要回答这个问题仍然需要先讨论一下什么才是“文化”。这个时下到处可见的词汇,作为一个概念已经被极大地庸俗化和扭曲化了。许多人谈论的这种“文化”那种“文化”,其实已经与文化本身没有什么关系,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

  “文化”这个概念也许很难用一段文字规整严密地表达出来,但其中一定包含了几个不可逾越的要素。一是要有一套符号系统,因为任何一种事物要记录和传播,离开了这个系统是绝对不行的——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汉字,离不开汉语;还有一个元素,就是一个民族形成的自身传统。“文化”是流动和发展的,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因为只有运动和发展才能传承。“文化”就是运用一套符号系统去记录和传播的传统内容,这里面有记忆、分析和鉴别,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入和扩大,得到延续。

  古今中外的文学写作是文化延续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文化构成和文化积累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个“符号系统”有自己的规范,只有依赖和遵守这个规范才能起到有效的承载作用,也才会传导下去。由于人类的繁衍和接续,文化的内容也在不停地增加和扩展。可见文化的前进还是后退、萎缩还是发展,都离不开语言本身。

  中华文化的符号系统从造字开始,一点点演化为古汉语,再经过半文半白,直到五四的白话文,演变到今天。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无数人作出了贡献,而杰出作家付出的劳动最多。我们今天阅读李白杜甫的诗篇,读盛唐的诗章,常常会产生一种文化上的惊叹和感激之情。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当然包含了大家的努力,于是也就无法回避自己对语言的态度。

  从甲骨文到今天,这套符号系统尽管演变得很多,但却不是革命式的,更不是嬉戏和任意放纵的破坏,不是痞子气的践踏;它只能是严谨的严肃的,也是在充满曲折的道路上慢慢完成和接续的。现在看五四前后的白话文白话诗,有时也会觉得有点别扭和稚嫩,但它是在积累和探索的过程中,是了不起的一个成长点。中国白话文一步步走向成熟,鲁迅那一批作家的贡献最大,当然还有其他各个领域的人物的辛勤劳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负责任的数字化文字堆积、对语言有意无意的颠倒戕害,可能就是文化上的至大罪过。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wangchun]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如果你对中国散文网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给管理员反馈。管理员邮箱

散文信息

网站首页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现代中国散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4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