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网
中国散文网首页 > 散文快讯 > 正文

《人民文学》法文版反映七〇后创作

中国散文网 作者:中国作家网 发表时间:2016-01-25 我要评论(0)
字号:T|T

1月21日,《人民文学》杂志在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举行发布会,推出第二期《人民文学》法文版。与第一期聚焦“女性写作与翻译”的主题相对应,此次推出的法文版以“男性写作”为主题。

  法国使馆文化处官员安黛宁、中国作协外联部主任张涛、《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在发布会上致辞,分别介绍了法国使馆文化处和中国作协为推动中法文化交流所做的工作,以及《人民文学》杂志外文版的出版概况。施战军还向法国文化中心图书馆赠送了《人民文学》法文版。发布会由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主持。

  施战军介绍说,第二期《人民文学》法文版以“70后”作家为主,选取了作品优秀、创作态势正好的年轻作者如石舒清、次仁罗布、李浩、阿乙、徐则臣、蒋峰、葛亮、路内等的短篇小说作品。在内容上,并不刻意选择这些作家的代表作,而更注重故事叙述的细腻和情绪的传达,选择具有符合“中国故事”特点的作品。

  在主题交流环节,《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坤、法文版编辑总监安博兰、译审吕华,作家阿乙、徐则臣就中国“70后”男性写作与中法文学翻译等话题展开对话。吕华作为杂志的“第一个读者”,对所选的作家作品的第一感觉就是“更具多样性”,虽然都是男性作家,年龄相仿,却来自不同民族和生活环境,作品内容和风格也各具特色。徐坤在肯定了每个作家的独特创作风格之后,抛出了一个问题:“将这些作家作品放到一起来看,试图从中得到‘70后’作家群体创作母题时,很难得出结论。”徐坤表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作家在写作中会呈现出相似的主题或有“共同的假想敌”,比如“对父权的抵抗”。与之相比,“70后”作家的经历相对匮乏,导致他们在回顾自己过去的时候,少了些前辈作家所特有的抗争或挣扎;他们更多地是在作品中处理自己的问题,呈现出一种碎片式的、模糊不清的写作图景。

  对此徐则臣的回应是:“有的作家认为‘70后’的写作有趋同性,对于某些事物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对于我来说,即使我的看法与同代人有相似,也会尽量在写作中避免;或者说,即使有相同的假想敌,我也希望在写作中将其呈现为我自己的敌人。换句话说,在写作中,我的敌人是我自己。”徐则臣认为,写作中的碎片化倾向,恰恰保持了个人写作的特征,反映了“70后”文学生态多样化的现实。同时他也表示,作家面对重大的社会现实,要勇于承担和书写,这也是“70后”作家在保持个人写作特征的同时要向前辈作家学习的。

  对中国文学有丰富了解的安博兰谈到此期刊物以“70后”作家为主的原因。她认为这些作家的创作手法丰富、创作内容与中国现实紧密联系,令人想到19世纪末的法国作家。她赞同这些作家写作中的个人化笔触和实验性,认为他们是受到前辈作家作品影响而发展出的一种私人化写作,值得推荐,“令法国读者看到中国文坛暗流涌动的景象是非常有意义的”。

  与会者还就中法文化交流和翻译等话题展开探讨,大家从不同层面畅谈了法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以及法国文学对自己创作的影响。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wangchun]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如果你对中国散文网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给管理员反馈。管理员邮箱

散文信息

网站首页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现代中国散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4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