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散文创作,在对社会、历史、人生诸多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方面,呈现出多元整合的审美态势,但总体来说,散文创作还缺乏时代转折中的命运交响,奋进中的普通劳动者的心声。一些作家似乎总游离在现实生活之外,缺乏了来自现场、来自生活一线的强烈时代感和现实特征。因而李若冰以赤子情怀拥抱大自然、生活、生命的创作姿态,激流勇进的创作历程,大气清正、崇高坚实的创作风格,在今天仍然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李若冰从小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十二岁从陕西泾阳县云阳镇老家出走,追随儿童流亡剧团到了延安,他在革命的大熔炉里成长为一个作家。人民共和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第一个五年计划付诸实施,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热火朝天,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声中,1953年夏天李若冰满怀喜悦从西安出发,青春的脚步追逐着石油地质勘探者的步伐。李若冰以专业作家的身份赴陕北石油勘探区深入生活,9月又赴西北地质局酒泉地质勘探大队兼任副大队长。后来他回忆说:我在酒泉地质大队当副大队长,虽说是挂职,其实是实干的。我在和各种地质、测量、钻井、地震、重磁力等地球物理勘探者一起的时候,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文学工作者,而想的最多的是勘探工作的进度、成果和发展。我不可能把自己排除在勘探工作之外,而是他们中间的一个。从一开始接触地质工作者,他就被他们身上那种勇于献身的精神所感动,因而内心也就产生一种在作品中去展现地质工作者崇高工作和生活的强烈冲动。不久,他的散文《陕北札记》便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李若冰的第一部作品集《在勘探的道路上》,热情地讴歌了共和国第一批石油勘探者。他早期的工业散文与魏巍的战地散文、秦兆阳的农村散文形成了建国初期我国散文创作的高潮。1954年他随地质勘探工作者首次进入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投身到火热的石油大会战中去。中国石油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石油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石油人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所创造的光辉业绩,汇成充满史诗意蕴和时代精神的文学富矿。李若冰第一次走近石油人是
|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网友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