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散文的十五种话题
王剑冰
1、十七年的散文
当代散文传统的说法主要是包含着两部分,一部分是一九四九年以后十七年的散文,另一部分是一九七七年以后的散文,文革十年间就不再多说了。
十七年的散文的先期,也就是五十年代初,散文的写作主要是以通讯、特写为主,真实地反映抗美援朝及新中国建设浪潮的成为主流作品。因而通讯、特写的写作能够很快发展为报告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却没有形成大势。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当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直到十年以后,散文才渐渐变得纯正起来,而所谓具有深远影响的散文三大家杨朔(代表作品是《雪浪花》、《茶花赋》),刘白羽(代表作品是《长江三日》、《红玛瑙》),秦牧(代表作品是《花城》、《土地》)也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
三大家不仅在创作上有所建树,理论上也有自己的说词。杨朔说过,“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练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 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练,也不容忽视。”杨朔所追求的诗性的写作,实际上是一种唯美的写作,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新鲜的理论,它支持了艺术散文的发展发向,对原本已成气候的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样的散文是一种反叛。也正因为如此,杨朔的散文成为激活散文界的“东风第一枝”,也成为一种众人效仿的模式。尽管这种模式被后来者所批评。在当时,刘白羽的散文创作观念同杨朔是一致的:“我觉得散文最主要的是美,诗意,意境。”
在这一阶段,冰心、徐迟等也都有散文创作的理论,但最有研究性又最有指导性的当属秦牧。秦牧不仅在创作上显得更加视野开阔、活泛自如,理论上也更兼和联广。他的某些观念,今天看来都不算过时。比如秦牧说:“这个领域是海阔天空的,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较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它也许是文艺性的政治、社会论文,和“社会科学”隔壁居住,然而一墙之隔,使这些“杂文”仍然是文学的子女。它或者是个人抒情气氛很强烈的东西,和“诗歌”隔壁居住,然而一墙之隔,使这些抒情文和它的堂妹妹那叫做“诗歌”的性格嗓门,仍然大有分别。它或者是包含着一个故事,和“短篇小说”隔壁居住,然而这“小品文”的声音笑貌,又和他的堂兄弟大有不同。它也许如实记事,也许夹叙夹议,也许气势万千,也许三言两语……样子虽然很多,它们却都属于“散文”这个家族。
那些最好的散文,有的使人想起了银光闪闪的匕首,有的使人想起了余音袅袅的洞箫,有的像明净无尘的水晶,有的像色彩鲜明的玛瑙……一切的散文形式都应该提倡,各种形式都应该尽量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除了先进的思想是长期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外,内容和形式的老套、单调,任何时候都是文学创作中心须避免的毛病。”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群散文家的引领,才有了六十年代初期的第二次散文浪潮的创作成就。这是值得记忆的一段散文的历史,没有这一段记忆,十七年加之文革十年就几乎是一片空白了。每个人都不是在真空里生活,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不管是思想上、生活上还是写作上。我们的作家能够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并将艺术写作作为散文的主要创作理念,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
因而,在总结当代散文时,这一个时期的创作是不能绕过也不能全盘否定的。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散文信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