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网
中国散文网首页 > 学术报告 > 正文

散文中情感的力量

中国散文网 作者:刘益善 发表时间:2008-12-15 我要评论(0)
字号:T|T

散文中情感的力量

刘益善

    散文以她的种种魅力来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魅力或者是用生花妙笔描写的景致物事,或者是隽永的哲思与诗意,或是历史的启悟或是现实的感慨。但散文最有魅力则是她的情感,那是能撼动人的心灵的。

    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曾读出多少人的眼泪来?先生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文学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背影》写的是父爱,父亲送儿子北去念书,为儿子买桔子,穿铁道,跳下爬上,那过程的描述,已把读者受感动的心情调动起来了。待写到“他用双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了。”作者自己流泪了,读者的泪水也涌出来。背影,父亲的背影,是父亲的化身。作者在这篇短短的散文篇末,再把那情感的弦琴拨弄一次。“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背影。”作者在泪光中看到父亲的背影,读者在泪光中见到父爱的伟大。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运用散文的情感魅力,打动一代代读者,也在散文创作中树了一块丰碑。

    人都是父母生养的,父母的爱对于子女来说,是无私的永远的无止境的。而惟其这种无私的永远的无止境的爱才感天动地,才打动读者最深最强烈。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写父母对子女的爱,无不动人心弦。这种大爱,只有散文才最适宜表现,也能表现得更充分更真切更自如。

    我们是父母的儿女,当我们提笔书写父母时,心中充满感激,眼中满贮热泪。当代诗人曾卓,1974年写散文《母亲》时,52岁,尚因胡风案在管制之中,没有自由。曾卓去世后,在湖北文艺界为他举行的追思会上,女剧作家沈虹光朗诵了曾卓《母亲》中的一段,听得追思会几百人一片哭声。

    这是什么原因?这是散文情感的力量。

    曾卓不知道母亲的名字,只听说她出生在贫苦农民之家,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母亲因“媒妁之言”嫁到曾家。曾卓的父亲是大学生,对这种包办的婚姻,当然不满意,母亲受到冷淡、鄙夷、无幸福可言。曾卓4岁时,父亲遗弃了母亲,离家出走。母亲当时只有25岁,默默地承担起自己的命运,带着曾卓跟祖父母一起生活,一直到死,再也没和父亲见过面。在那种黑暗年代,一个遭遗弃的年轻少妇的冷凄痛楚,令人心颤。母亲把希望和爱全部放到年幼的儿子身上,信佛,希望从佛教里去寻解脱和超度。母亲有颗善良的心,因自己的不幸更同情他人的不幸。曾卓上学,每有一点成绩,都是母亲的安慰,因参加学生运动,受到学校“默退”的处分,母亲担忧,母亲憔悴,母亲失神。

    战火逼近武汉,曾卓父亲迁到四川一个县里。为了继续求学,祖父让曾卓到四川去找父亲。母亲默默收拾行装,叮嘱曾卓用功读书,神情凄伤黯然,没有眼泪。曾卓坐上人力车朝码头上去,走了好远,回头看母亲还站在门边。这是曾卓母子的永别,曾卓从此再也没有见到他苦难的母亲。在武汉沦陷前,祖父祖母叔婶和母亲逃难到广西一个小县。1944年冬,日寇向湘桂发动攻势,国民党军队毫无抵抗一泻千里溃败。在逃难途中,祖父和母亲、叔婶失散了。后来祖父千辛万苦找到了父亲,与母亲同行的叔婶也到了父亲处,却没有曾卓的母亲。母亲在途中决定不去父亲家,要到重庆找儿子。母亲在兵荒马乱,饥寒交迫的逃难途中得了重病,每天挣扎着和叔婶一同步行。几天后终于支持不下去了,风传日寇即将到达,母亲不愿拖累叔婶,要他们先走。她摸出一个金戒指要叔父带给曾卓,而她身边唯一的东西,是曾卓在中学演讲时得到的奖品:七星剑。她倚坐在一座破屋的墙边,扶着七星剑,望着叔婶等人在逃难的人群中走远,而她,再也没有走到儿子那里去。那地点是贵州的都匀附近。52岁受尽另一种磨难的曾卓,当他写到“在异乡的土地上,没有一片遮蔽风雨的屋檐,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甚至没有一张熟识的脸,眼前流过的是惊慌的逃难的人群,耳边响着的是凄惨的呼喊声,而敌人的铁蹄随时可踏到……我不能想象孤独地倚坐在墙边,扶着儿子的一件纪念品的病危的母亲有着怎样的心情;我不能想象那以后母亲的遭遇。我的心沉重、悲痛,却又暗暗地期待着,也许母亲有一天会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时,他难道不伏案号啕么?苦难的母亲,苦难的儿子在想念你在痛哭你。而读者,读完曾卓的《母亲》,难道不为这样苦难的母亲一洒辛酸之泪么?

    如果说,朱自清的《背影》写父爱,用一种平易朴实来打动人,表现的是一种亲情与沧桑,那么曾卓的《母亲》则是用一种迸着血泪的文字写母爱与母亲的苦难,是一种刻骨铭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如果你对中国散文网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给管理员反馈。管理员邮箱

散文信息

网站首页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现代中国散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4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