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网
中国散文网首页 > 学术报告 > 正文

为优雅的汉语而沉醉

中国散文网 作者:谢有顺 发表时间:2008-12-16 我要评论(0)
字号:T|T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的精炼、优雅和丰盈,世所公认。我常常庆幸,在我们的语言地图里,因为有这样一笔绚丽的遗产,人生就不会显得贫乏,寂寥的心情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归宿。的确,走在汉语的小径上,一处山水,一段笛声,便能牵动心底的感叹;一朵花,一片雨丝,就会勾起无穷的思绪。如果你的记忆里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那么,本已远去的那些伤感岁月,本已消逝的那些灿烂面容,就可能随时复活,随时在语言里和你重逢。谁又能说这些纸上的行旅,不是真实人生的延续和扩展?

  正是借着语言这一通道,狭小的人可以进入广大的世界,短暂的生命可以留下永恒的声音。因此,能否获得语言的恩惠,能否领悟语言的秘密,实在是关乎每个人生存质量的大事,不容轻视。语言丰富,则人生饱满;语言贫瘠,则人生寡淡;语言性灵,则人生优雅。很多古代文人之所以过着风雅的人生,就在于他们的生活处处都与优雅的汉语为伴,或吟诗作赋,或月下清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乐在其中。因此,那些传世的诗词曲赋,多数不是文人枯守书斋的结果,而是他们在茶楼叙旧、送别亲友或游山玩水时的即兴咏叹——这种风雅人生,至今还令许多人心向往之。

  然而,在当代中国,我们是再难寻得这份情致、这份优雅了。如同普通话的强力推广,导致越来越多的方言正在面临消失,世俗和粗鄙之风的盛行,也使得优雅的汉语正在面临失传。话语体制过于单一,自由表达的习惯不被尊崇,古代典籍和当代生活彻底断裂,加上年轻学子们只喜欢漫画、电视和电子游戏,普遍疏离国文,厌倦写作,以致一度以优美、精深著称的汉语,传到今天的国人手中,早已失去了先前的光彩。

  汉语的优雅和深邃果真要失传了么?我当然不至于这么悲观。但危机感却是有的,正因为此,一套名为《优雅的汉语》的丛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就尤其值得我们珍视。这套丛书请了当代的三位大作家,各自选编出影响了自己的汉语诗文,一是由此见证汉语的辉煌魅力,二是为年轻的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最优秀的汉语文学的契机。散文和诗词,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学的正统,举凡识字的国人,无一不受它的影响。如今,这种影响经由王蒙、舒婷、贾平凹这三位大家,以选编诗文的独特方式加以诠释,我相信会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

  原来汉语是可以这么准确和优雅的!——读过这些选文的人,一定会发出如是感叹。王蒙先生选编的是古代散文,他得出的结论是,“汉语特别是汉字,是讲究审美,讲究联想,讲究灵性与神性的语言文字”;舒婷女士选编的是古代诗词,她坦言,“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更多的是酣畅淋漓的洗涤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贾平凹先生选编的是现当代散文,他回忆自己阅读这些美文时,“如同在路上走,路弯弯曲曲,它们就是一棵棵树站在路的拐弯处,让我明确了方向,靠着歇气,乘凉,或者那树长得好,树梢上有鸟美丽的叫声”。——由此可见,“优雅的汉语”绝不是一套简单的名作选本,它的背后,其实贯注着这几位当代作家对汉语的热爱和钻研。假如这些影响了汉语名家心灵成长的美文,能够在今天继续影响读者,继续向读者昭示汉语的伟大魅力,则是中国之幸。

  我们珍视一切重建汉语尊严、重塑现代人心的努力。尽管这套丛书所做的,不过是极为渺小的工作,但诚如佛典所言,“功不唐捐”。(唐捐即虚掷,功不唐捐,就是告诉我们功夫不会白费。)同样的意思,我还想起胡适先生常说的一句话:“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对于今天的国人来说,汉语何须再“栽”?只要我们愿意回望汉语的源头、自觉传承汉语的神髓,我们又何愁不能重新“收获”汉语曾经有过的灿烂和辉煌?

  粗鄙的心灵是配不上优雅的汉语的,但优雅的汉语却能拯救那些日益粗鄙的心。因此,我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愿意交出自己的心,为优雅的汉语而沉醉。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如果你对中国散文网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给管理员反馈。管理员邮箱

散文信息

网站首页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现代中国散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4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