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友人寄赠的《21世纪散文典藏(2000-2010)》(谢大光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不免悚然一惊:21世纪居然过去十年了!年轻时也曾学着老人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过是鹦鹉学舌;现在再看见这句话,真正是触目惊心了,人们常说一个人能有几个十年?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刚刚过去,我们就读到了这本《21世纪散文典藏》,我不能不佩服编选者和出版者的敏感。阅读该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编选者开阔的视野,广泛的阅读,几将新世纪十年来的散文佳作网罗净尽。从作者看,既有名满天下的大家、名家,如耄耋之年的黄裳、舒芜、王世襄,古稀之年的朱正、宗璞,更多的是正当壮年的文坛宿将、学界精英,前者如贾平凹、王安忆、迟子建、莫言、张炜、方方、张承志,后者如孙郁、林贤治,还有近年崛起的青年作家、散文新锐,如刘亮程、鲍尔吉·原野、魏微、筱敏、李娟、朱鸿等。更有一批名字陌生而文章精彩的文坛新人的作品入选,算得上是不薄新人重名家。从题材看,既有描写历史的《常熟之秋》、《祖先的深度》、《难忘的燕京岁月》,又有描写现代、当代乃至当下生活的《陪考一日》、《好时光悄悄溜走》、《冯亦代之悔》、《二〇〇八上课记》。
人们常说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的文体,也是最见作者性情的文体。阅读《21世纪散文典藏》,这方面也给我印象极深。莫言是新时期的重量级作家,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读了他的《陪考一日》,我们深入了解了这样一位著名作家作为家长、作为父亲,和市井小民一样的诸多烦恼,在社会上、在生活中,在影响全国三教九流的高考面前,实在是“人人平等”。而作为著名作家,莫言到底有他的非凡之处。虽然高考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对广大的老百姓的孩子来说,高考是最好的方式,任何不经过考试的方式,譬如保送,譬如推荐,譬如各种加分,都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同样是写亲情,同样是女性作家,宗璞、王安忆、迟子建,各显其能,各尽其妙。宗璞写丈夫,写出了蔡仲德作为知识分子、作为教师的高贵品格,长歌当哭,缠绵悱恻。王安忆写舅舅,写出了舅舅的勇于担当、不苟言笑,文字平静内敛,与舅舅的性格是一致的。迟子建写父母,通过父母去世前后老家生活气氛的对比:风物依旧,二老已逝,感觉全然异样,写出了父母之爱的无比珍贵与不可再现,温情细腻,感人至深。这三位隔代的女作家让我们见识了中国女作家的才情。
时间已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作者、读者的理念,对历史、对现实的认识已经大大不同于以往,这在该书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上,这样的进步最为明显。2000年,冯亦代在大象出版社出版了《悔余日录》一书,长于读史的朱正于2006年写成《冯亦代之悔》一文,鞭辟入里,深入解剖了冯亦代的精神切片,勾画了冯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一个卧底者,到晚年大彻大悟,深自悔恨的精神轨迹。朱先生的文章高屋建瓴,游刃有余,见出他多年研读鲁迅的深厚功力。如果不是历史环境的进步,有关资料的解密,冯的书和朱的文章都不可能出现,这是我们比前人幸运的地方。
近年来,国家高层领导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影响了更多作者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这在该书中也有一定的反映。如夏榆的《失踪的生活》描写的农民工生活。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全世界对环保问题、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达成更多的共识,许多作家都在关注环保和环境问题,该书也选入了此类篇什,如王宗仁《跪拜的藏羚羊》、王族《鹿》、王开岭《再见,原配的世界》等。
要用一本书来总结十年来的散文收获是一项极其困难的工作,编选者、出版者已做了十分出色的工作。如果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笔者以为有两点尚可改进:一是该书选收长文过多,短文太少,影响了更多的作者入选;二是在体裁上也可以眼界更宽,譬如对日记体、书信体等类别的散文也应当选入一些,以便更全面地反映十年来的散文收获。
|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网友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