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网
中国散文网首页 > 学术报告 > 正文

高扬散文的人的精神

中国散文网 作者:奚学瑶 发表时间:2010-04-12 我要评论(0)
字号:T|T

 

高扬散文的人的精神

 

 

                                                                                      奚学瑶

    ●控制人类的官能欲望的膨胀,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扫除商品气息对文艺作品的污染,提升人的心灵的审美品位,使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升华,这正是作为负载人文之“道”的散文的责任与使命。

    一

    什么是人的精神?人的精神就是人的精神,不是动物的精神;不是芸芸众生精神的集合;不是曲意逢迎的奴才气、笑傲人生的江湖气、油滑恶俗的痞子气、萎琐自私的市民气……人的精神是人文精神,是对真善美的崇尚,是对人的尊严和权利的呼唤,是对崇高与理想的向往,是在精神世界不断完善中体现的人格追求,是大写的人的精神。

    散文在中国的人文世界中享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文以载道”,从本义上讲其所负载的正是人文的精神、民族的魂灵。它感召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散文负载的道,不是道学家之假道学,而是人文世界之真精神。人们在抛弃封建卫道者的说教之后,却不能像泼脏水一样,把孩子也一起泼掉。不堪设想,一个民族倘失去对崇高的景仰、对人文精神的终极关怀,一味地认同物质世界的功与利,势必出现道德精神上的滑坡,最终必将导致民族生机的萎靡。因此,在当代散文初步繁荣的局面中,我们不能不居安思危,看到散文界潜在的危机,而呼吁高扬散文之“道”,也即散文的人的精神。

    二

    相比较而言,当代散文的发展较之其他文体更为沉稳。这与散文高雅与深沉的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也与散文作为精神自审这一本体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类似“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痞子式语言,很难从散文中找到。然而,长期受禁锢的“利”的猛虎的出笼,它在未受到规范的约束之前,对“道”势必产生一种报复性的破坏,严重地扰乱人们的精神世界秩序。一时所产生的破坏性冲击波,不可能不影响当代散文的提高与发展。

    纵观其表现:调侃崇高、游戏人生者有之;矫揉造作、忸怩作态者有之;无节制地书写风花雪月、沉迷身边琐事者有之;浅俗庸常、家长里短者有之;感伤泛滥,悲壮难寻;乡愿得宠、狂狷冷落;传统的人格与风骨、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思,常在闲适的烟雾中消弭;在潇洒的舞步背后,失落忘却的正是改革的艰难与创业的艰辛。

    歌舞升平,这似乎是经济繁荣所导致的世态人相。中国人身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享乐主义,在国家刚刚摆脱经济困境,开始起步腾飞,而真正的现代化尚很遥远时,人们的享乐欲望已经超前进入了“后现代”。疯狂麻将牌、变形的卡拉OK厅、灯红酒绿的夜总会、以至无牌照的红灯女郎、摄人魂魄的白色粉末……像雨后蘑菇一样孽长起来。于是,散文的清凉世界,也不能不吹进一阵阵骚腥之风。这种享乐主义的感官需求,常常忘却了人需要不断修炼的精神追求。娱乐试图吞并教化,利欲似乎要将“道统”完全取而代之。个性解放与自我的宣泄向卑俗化发展。某些琐碎无聊的“小女人散文”和柔若无骨的“小男人散文”,也在软化着一些精神躯干尚未成形的少男少女们,散文被当作迷醉大众尤其是青年的“小酒壶”。一方面,教科书中减轻了鲁迅作品的分量;另一方面,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闲适文章、张爱玲的俗世小品充斥了书店与书摊,被一些人捧为散文极品。书中的隐士、绅士之风与小姐媚态,与广大平民百姓为生计奔波劳碌的现状有着巨大的反差,与为改革奋斗的志士仁人的精神状态颇不相称。这是一种高邈的消魂剂,消弭的是奋斗的激情与热血。散文固然需要题材与风格的多样,需要个性的自由与解放,但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消极玩世,“混迹于绅士淑女之林”。纵观中国散文史,先秦青春洋溢,唐宋刚健清新,即使是低迷的明末小品,也并非一味吟风弄月,其中也不乏济世之志。万变不离其宗,多元化离不开人的精神本位,离不开人的奋发进取、清新健朗的精神风骨。

    人的精神的高扬,当然不是简单的标语口号式的空洞说教。人是最有灵性的生灵,不止具有至今尚未通透的物质生理结构,更有无限丰富与复杂的精神世界。散文需要把思想与艺术的融角,伸向宏远而细微的精神空间,从人的七情六欲中,在痛苦与欢乐、崇高与卑下、伟大与渺小、高雅与鄙俗的精神搏斗中,展现人的精神世界,开掘愈深,其艺术与思想力度往往愈强劲。开掘的过程,也即个性解放与人性自由发展的过程。在从事散文创作的过程中,人不但进行着自由的精神审美过程,同时亦进行着深入的精神审己活动。只有对自我深入地审思,才能使艺术与思想得以升华,才能畅达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发挥自己的艺术才情。这种审思必须的也是唯一的灯照,便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述的“人的东西”。所谓“人的东西”,在中国的人文传统中,也就是“道”,也就是人文精神,人的精神。

    三

    中国的人文精神,在长期的奴隶主枷锁与封建领地的禁锢中,正如清人龚时珍在《病梅馆记》一文中所述的那样,遭到了不断的砍伐和扭曲,但它依然顽强地生存下来了。这种精神,即使是在贫寒困厄之中,也散发着它的清芬。在民族危难,国家动荡之际,尤其闪耀着这种人文精神的光辉,涌现出大批泣鬼神、惊天地的大写的人。中国人文精神之中,不乏仁爱与利他,不乏快乐与和谐,也有天人合一,自然无为,而尤为突出的是讲求“有所不为”的气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概,亦即大写的人的精神。渉及散文,就是抒真情,说真话;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温家宝语);不做作,不伪善,不粉饰,不作假大空;不胁肩谄笑,阿世取容。被称为“民族魂”的鲁迅,最锐利最深刻地批判了中国的假道学,把吃人的封建礼教批判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他又最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气节观,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在他的散文与杂文中,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一种刚正不阿的大丈夫精神。这种精神,与伯夷、叔齐、屈原、司马迁、岳飞、文天祥、海瑞、谭嗣同、秋瑾等人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正是人性舒张的极致、人格尊严的峰顶,实现了人的个体精神的大自由,大解放。

    这种精神,由于“左”的思想危害,当年曾严重地遭到了摧残。犬儒主义的懦弱与中庸却随之而风起。一度,那种追逐时尚、迎合时世的虚假俗媚之作充斥文坛。这些文章,失去了自我,更谈不上特立独行的精神追求。人在这里变成了泥俑与奴婢,变成了传声筒。忘记了作为一个作家,对社会负有比常人更大的责任,应有行高于众的素质和精神境界。这不仅仅是对真善美的认同,更在于对崇高艰忍的攀登,对理想执著的追求。理想主义与人文精神是不可分的,它意味着人类对彼岸世界的形而上的向往,体现着人类精神奋发向上的健康状态。理想主义者因其超越现实,因而对现实总是抱着不断批判与修正的态度。因其独立思考,行高于众而易处于孤独或不合时尚的状态。也由于不合潮流的奋斗,从个人命运而言,容易成为一个悲剧的角色。其命虽悲,其行则壮,悲壮的歌哭也便随之涌流。大江东去,浪波淘洗,文学史上能够沉潜积淀下来而闪耀神光异彩的,则往往是这些追求人类理想的壮歌与珠贝。

    四

    经济繁荣的背后,容易产生人欲膨胀的社会悖反。因而,对于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艺术良心的作家来说,应该警惕物质与金钱的腐蚀,当心被流俗所裹挟。还应该清醒认识到,此起彼伏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环节,而非永恒现象。此时,倘无人文精神的清醒剂,智慧而明晰地引导人们向理想目标迈进,则易使社会陷入物质的泥淖而不能自拔。控制人类的官能欲望的膨胀,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扫除商品气息对文艺作品的污染,提升人的心灵的审美品位,使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升华,这正是作为负载人文之“道”的散文的责任与使命。

    鲁迅当年曾经向社会寻求“精神界战士”,这种呼声,不时地发出历史的回响。我们这个时代,同样需要在精神界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战士。日本曾经鼓吹以武士道为大和民族的魂魄,英国也曾以其绅士精神作为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炫耀。伟大的中华民族,以什么精神来支撑自己的民族呢?不是武士道,不是绅士道,更不是痞子之道,犬儒之道,而是传承千古、流芳百世的中华民族之“道”。我们中华民族,需要培育千万个精神界之战士,以强固我们民族的魂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使中华民族,青春、刚健、奋发蹈厉,顶天立地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如果你对中国散文网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给管理员反馈。管理员邮箱

散文信息

网站首页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现代中国散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4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