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网
中国散文网首页 > 学术报告 > 正文

平静的转身——2009年散文扫描

中国散文网 作者:彭学明 发表时间:2010-01-27 我要评论(0)
字号:T|T

 

平静的转身——2009年散文扫描

 

                                                                                         彭学明

 

  2009年的散文依然是高产多产、广袤丰富的。自然地理,山水风物,人文历史,生活生命,人生人性,时代现实,亲情友情,无所不包。这高产多产和广袤丰富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散文发展的一些脉络,有欣喜,更有遗憾。

  散文历来就是一个向后看的文体。这种向后看的文体,以前主要是对亲情友情的回味,但自从余秋雨式的所谓文化大散文大行其道后,这种向后看的文体,更多地转向了对人文历史的审视和思考。这种对人文历史的审视和思考,无疑增强了散文的学理性、思辨性和思想性,使得散文走向厚实、瓷实和深广,既开拓了散文的深度,也增加了散文的高度。但要写好这种散文,实在是对作者知识能量和文学能量的艰巨考验。仅有知识能量没有文学能量,或仅有文学能量没有知识能量,都是很难写出文学品相和文学品质都很好的散文的。这种散文最容易犯和正在犯的通病是琐碎、冗长,一个理扯出八个理,一件事扯出八件事,说教性大于文学性,论文化大于散文化,读起来很吃紧和费力。箩筐太小,装得太多;麻线太细,缠得太乱。有的文章甚至在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读完后,也不明白文章最终要表达什么。

  下面提到的这几篇关于人文历史的散文,可以说基本上避免了人文历史散文容易犯的通病。这几篇散文,都从各自不同的文化视野,以各自不同的文学智慧,为我们打开了不同的人文历史之门。既保持了散文精美的文学艺术品相,又兼备了人文历史的思想深度。陈建功的《成都滋味》,品出的不仅仅是成都这个城市的滋味,而是成都人心灵的滋味、精神的滋味和人性的滋味,成都人面对生活和世界的乐观、豁达、安逸、镇定及随性,是中国百姓最真切的剪影。阿来的《大地的语言》,以寻访中原大地的经历为触媒,深情地感恩大地的赐予,无言地触摸大地的伤痛,深切地呼吁对大地的呵护。当大地的语言变成质朴、诚恳的田地和庄稼为人类奉献时,当大地的语言被钢筋水泥的城市切割成一片片伤痕散发出一阵阵疼痛的呻吟时,我们听到的是一种怎样的语言呢?梅岱的《看文化和文化的看》以文化人特有的眼光,对中东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美好的描述和挖掘,他国文化的差异性、独异性,他国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作者对他国文化的看和看到的文化,既显示了作者对他国文化的尊重,又显示了作者宽广的文化情怀和胸襟,同时也显示了作者的文化洞察力和文化学养。耿立的《悲哉,上将军》,以张自忠将军的生命轨迹为写照,不但为我们复活和还原了一个忍辱负重、战死沙场的抗日英烈形象,也从一个悲剧英雄的身上,剖析了国民只看现象不问本质、只问其表不求其里的劣根性。感动之余,是悲壮、沉重和心酸。阎纲的长篇散文《我是文坛30后》,已经在《美文》杂志连载几年了,他这部长篇散文的最大价值,就是以散文的样式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史料。作为一个见证了大半个世纪文坛风云的老人,他以自己对文学的情感、对文坛的责任,用真实的心、真实的爱,为我们留下了真实的文坛过往。平朴的文风和巨大的真实,是感动读者的所在。雷达的《我在埃及拜见法老》,是一篇走马观花却又较为细腻的国外见闻,见闻以外,我们看到的是埃及历史风景与文化风景。王开岭的《向一个人的死因致敬》,可以说是对韩国总统卢武铉盖棺定论的精彩悼词。在一个把道德当痰随意啐掉的年代,在一个鲜耻乃至无耻的年代,他对韩国总统卢武铉知耻自杀的激赏,对一位视道德为全部家当、视政治品格和精神品质为生命的失足者的敬意,对那些恬不知耻、没有品格者的鄙视和批判,显示了一个散文家独特的人格审美。这既是给卢武铉的一篇悼词,也是给政客们的一面镜子。熊育群的《飘过澳门的身影》,从葡萄牙和中国几位有影响的文化人的背影里,揭示的是澳门的背影和中国的背影,葡萄牙、澳门——中国,三者之间从文化到政治的变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国家在时代中崛起的强大身影。在澳门回归祖国的今天,既有历史的意义,也有现实的意义。郭文斌的《清明不仅是节日》,是对生与死的哲理解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意开掘和独到禅悟,人生、民风、国情,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脉相承、唇齿相依。

  二

  亲情和友情,一直是散文百唱不厌的主题。这类题材的散文是最容易下笔,却最不容易出彩的。因为这类题材的散文被写烂了,也被看腻了,很难推陈出新,打动心灵。但余秋雨的《门孔》却给了我们别样惊喜。尽管余秋雨的所谓文化大散文曾经引领风潮,功成名就,却常常也被人斥之矫情。而这篇《门孔》却是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如果有人把这篇文章也斥为矫情,那也未必公正了。这是一篇既写父子情,又显朋友情的好文。他以门孔(猫眼)为文眼,通过谢晋的弱智儿子阿四天天守候在门孔(猫眼)等待谢晋归来的场景,讲述了谢晋夫妇含辛茹苦抚养几个弱智孩子的感人故事,讲述了谢晋夫妇与几个孩子相依为命的真切情感。特别是唯一身心健全的大儿子谢衍为了帮爸爸妈妈抚养和照顾严重弱智的弟弟妹妹而终身未娶,积劳成疾,溘然病逝的描写,深刻细腻地传达出了谢衍与父母及兄弟姐妹刻入骨髓的骨肉情。谢晋父子在医院的那种生离死别,读来真是肝肠寸断。而严重弱智的阿四不知道父亲谢晋也已驾鹤西去,依然一个人天天守在门孔,孤独等待父亲归来的场景,更是让人心如刀绞。余秋雨在完成对谢晋父子的讲述时,也寄托了对亡友的深切怀念。余光中的《失帽记》,写的是在一次讲学时由于人多混乱,丢失了他随身携带的父亲的帽子。这是父亲的遗物,是他念想父亲和父爱的唯一实物。可被他不小心弄丢了,他追悔莫及。父亲和父爱,随着他的追悔而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使读者明白,没有父亲帽子的日子,生活将倍加霜寒。阎连科的长篇散文《我与父辈》,以诚挚的感情、深沉的笔触,谱写了一曲历史、亲情、人生、命运的合唱。彭程的《身边人物》,从同事、同学写到同乡。他对同事、同学、同乡的细微观察和细致描摹,对同事、同学、同乡所处的文化背景、政治背景和生活背景的透彻分析,使得同事、同学、同乡各有色泽。同事、同学和同乡所散发出的不同情谊,折射出的是社会深层的文化心理。

自然与环保,越来越成为全球性公众话题和社会焦点。越来越多的散文开始关注大自然,或歌唱大自然的美丽,或呼吁对大自然的保护。读完胡冬林的《原始森林手记》,我十分惊诧和感动于他对自然切肤的热爱和对自然生动丰富的了解。他用简单的文字和线条,给我们复活了原始森林里童话般的王国。那么多美丽的、我们叫不出名的鸟和其它动植物,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大自然的美,还有人类践踏大自然的莫名心痛。司空见惯的盆景,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是美,而在杨文丰的《病盆景》里,是病。他认为这种强奸和扭曲大自然的艺术,不仅是对大自然美的曲解和破坏,还是一种人性的病变和社会的病变,是病态文化的污染。有病的不是盆景,而是人性和社会。马步升的《采自石羊河的风》,在诗意绵密的文字背后,包含的是苍凉沉重的环境保护主题。朱以撒的《幽深的潮湿》,在自然风光的品味里,凸显文化品格的魅力。路长青的《一只送上门来的獾》,讲述的是上世纪灾荒年景一只獾和一家人的别样感情,人在自己挨饿时对獾的救治和獾对人的以死报恩,在人与人都不讲感情的今天,在人类残酷掠杀动物的今天,这种人与动物的患难感情何其珍贵?王族的《鹰志》,通过鹰的凤凰涅槃和再生,得到的青春励志的榜样和力量。

  迟子建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杜怀超的农具系列散文和余世磊的《乡下雨》,则都是纯粹的美文。迟子建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用温润细腻的笔触和情感,给我们带来了东北不一样的春天。我们以前读到的春天,只是一幅美景,而迟子建给我们的春天,却不但让我们享受了春天的美景,还享受了春天的精神。因为迟子建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在阅读了那么多冗长琐碎的散文后,迟子建的这篇精美的短文,实在是令人神清气爽,审美愉悦。我们的散文,太需要这样的审美愉悦了。杜怀超的系列农具散文,不但在司空见惯的农具里洋溢着浓郁的乡村气息,还闪烁着农耕文化的文明印记。余世磊的《乡下雨》则把被人写烂了的雨,变得摇曳多姿、琳琅满目,充满了灵性和人性。

  

  前面说过,这些年的散文,基本是向后看,多是回忆和追述,没有更多地介入现实、回应时代,即便是中国2008年的汶川地震、南方冰灾和北京奥运这么重大的主题,我们看到的只是诗歌和报告文学的强烈回应,却没有看到散文发出的声音。在这样意义重大的现实生活和时代大潮里,散文的迟钝、缺席和掉队,不能不说是散文界的失误和遗憾。我们不需要为时代献媚,但却要为时代献唱;我们不需要为时代鼓吹,但却要为时代鼓呼;我们不需要为时代做伪证,但却要为时代做见证。这是文学的责任,当然也是散文的责任。很高兴的是,在2009年的散文里,我们看到了散文的这种变化和进步,看到了散文跟着时代节拍的平静转身。

  贾平凹的《从棣花到西安》和王蒙的《歌声涌动60年》都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献给新中国的礼物。贾平凹的《从棣花到西安》通过自己家乡棣花到省城西安距离的不断缩小,反映了时代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贾平凹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文章里,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个诸如“改革开放”、“新农村”、“党的政策”等政治语言,但却不显山露水地、发自内心地反映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步行——公路——铁路——高速公路的发展与变迁,是这个时代之路的发展与变迁。其间浓烈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气息,使文章生动活泼,真实可爱,熠熠生辉。而王蒙的《歌声涌动60年》,则通过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歌声,反映新中国60年不同历史时期生活和观念的变化、时代和国家的进步,虽然写得中规中矩,但因为其独特的视角和历史的开合,使得文章宏阔独异,令人难忘。桑麻的《偏锋》,是一篇关注农村现实的佳作。作者应用纯粹白描的手法,以大刘庄计划生育为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不但写出了农村基层工作的艰难,更提出了对农村基层政权涣散、农民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的担忧。赤子之心,真诚可鉴。王月鹏的《影子》显影的是城市与乡村的冲突、人与自然的矛盾、发展与保护的背离,现代化建设中模糊而悲凉的社会影子;而周闻道的《企业病·阵痛史》更是散文介入现实、显现散文价值的力作,他透过国企改革,直入企业和社会的痛处,揭开企业和社会的层层伤疤和沉疴,透彻深刻,振聋发聩。马小淘的《成长的烦恼》,是关乎成长和教育的,这是一个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现身说法。她的这种困惑和烦恼,在她的现身说法中找到了答案。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困惑和烦恼,而是一代人的困惑和烦恼。也不是她一个人对自我成长和社会教育的反思,而是一代人对自我成长和社会教育的反思,弥足珍贵。

  我还是认为当下的散文是最繁荣的,也是最不容乐观的。沙子太多,金子太少。杂草太茂,花果太稀。前些年一样,2009年也一样。2009年的散文虽然有新的气象,但2009年的散文依然缺少高峰和经典。盛产散文的中国,还需要很长的散文高坡要爬。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如果你对中国散文网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给管理员反馈。管理员邮箱

散文信息

网站首页 | 投稿中心 |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大现代中国散文研究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4154号-2